| 新華報業網訊 在“嫦娥”“奔月”前夕,記者在江蘇泰興,尋訪葉培建童年的成長軌跡,了解當年他與一般孩子不一樣的“特質”,感受走出泰興后的他對故鄉濃濃的情結。
昨天下午,記者輾轉來到葉培建的出生地——泰興縣胡莊鎮海潮村,當地家家房前屋后都栽著銀杏樹,在拐了多個彎道后,記者終于遠遠看見一位老人等候在路邊,隨行的當地干部告訴記者,老人是葉培建的堂哥,今年65歲的葉培君。指著一排老式的青磚屋,葉培君說,這就是當年葉培建的出生地,目前由他這個堂哥代管,屋內擺放一些雜物,屋前屋后曾留下他們堂兄弟很多童年的快樂。 葉培君的父親和葉培建的父親是親兄弟,兩家挨在一起。葉培建小時候雖常住在李秀河村的外婆家,但春節、節假日還是常常回海潮村看爺爺奶奶,他們堂兄弟倆就有更多的機會在一起。培建是個有“怪”想法的小孩,常給他們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他姑父回憶道,培建就曾問過他,為什么公雞不下蛋?雞為什么只大便而不小便等等問題。 讓堂兄葉培君和姑父沈晶蓮難以忘懷的是葉培建濃濃的故鄉情結。堂兄葉培君告訴記者,盡管肩負國家科技重任,葉培建從沒不忘記家鄉的親人,逢年過節不能回來,他總要打個電話問候,并要他們家中有什么困難就打電話給他,家中所有親戚都保存著葉培建的聯系方式。 “葉培建離家45年,共回泰興老家三次”,葉培君回憶道。而給葉培君和沈晶蓮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去年葉培建的第三次“省親”,那一次,葉培建專門從北京趕到南京為其母親過80歲生日,此后就回到了泰興老家。由于時值五一長假,有較充裕的時間,葉培建在泰興前后呆了3天。在胡莊鎮海潮村老屋,他要葉培君幫他尋找1952年在老屋附近栽的一棵棗樹。堂兄弟倆圍著老屋以及附近轉了好幾個圈,但哪里還有當年棗樹的身影?感覺惋惜的葉培建還嘆了一口氣。在泰興3天期間,葉培建除接受當地科技部門的學術邀請外,其余時間全用在了走訪親戚、祭奠逝去親人、尋找童年“烙印”上了。他還專門來到當年他外婆家所在地根思鄉李秀河村,由于外婆外公去世多年,墳墓一時難以找到,在當地村干部的帶領下,他最后來到當地的一條小河邊,向水中撒了一些鮮花,向外婆外公寄去了哀思,并走訪了當年就讀的李秀河小學舊址。 葉培建盡管已經60出頭,但精力出奇得好,一路走下來一點不覺得累,還一直和隨行的人滔滔不絕地講話,語言還很幽默。李秀河村支書湯繼國打比方,當時他開玩笑地請葉培建幫他們村引進幾個大項目,以發展地方經濟時,葉培建馬上半認真地問湯繼國:“你們會不會搞衛星?” 通訊員 葉韶華 張建榮汗青 記者 王國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