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出席全省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會議的380多名市縣負責同志,9月1日下午來到泰興市新街鎮高效規模農業基地。紫茄種植大棚內,只見一筐筐新鮮的長茄子,正源源不斷地被蘇南的超市、農貿市場“高價”拉走,90多名以承包田入股的“股民”,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鎮黨委書記黃宗岳介紹說,僅僅半年時間,這里就多出4000多畝大棚蔬菜,“一畝大棚可產茄子7000多公斤,最貴的時候1公斤賣到5.2元,扣除成本每畝純收入在萬元以上。”
新街鎮是泰興市發展“股份農業”的一個縮影,“一畝茄子收入過萬元”讓許多“老把式”長了見識。 干部“試水”擔風險 去年底,新街鎮黨委、鎮政府決定把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作為今明兩年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但響應者寥寥。原來,上世紀80年代,孔葉村曾發展過大棚蔬菜,最后以失敗收場,60個大棚血本無歸。 群眾猶豫觀望之際,黃宗岳和鎮長何文軍等決定,鎮干部先“試水”,合股投入20萬元,以每畝600元的租金在白馬村租地150畝發展設施蔬菜。一時間,全鎮30個鎮、村干部跟著入股領辦或創辦高效農業項目,引進“三資”8400多萬元。 “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光憑熱情不行,必須有技術作支撐。”今年初,鎮政府以8萬元的年薪,從山東聘請了一個“土專家”擔任技術顧問。此人叫汪銘源,他與新街鎮簽訂了技術承包合同,保證一年畝產茄子9000公斤,不足的,全額賠償。4月初,第一批茄子上市,清一色都是30厘米長、6兩重,賣相十足,交易價達到了每公斤5.2元。7月份,春茬茄子全部賣完,平均畝產達7500公斤,秋茬一畝地再收3000公斤。 “土地入股”解兩難 “過去是有土地的沒資金、沒項目,而有項目、有資金的又沒有土地。現在好了,土地使用權可以入股,難題解決了,雙方得好處。”在珊瑚鎮二河新村景觀園林土地股份合作社,鎮黨委書記王家龍談起“土地入股”的事,一臉興奮。 43歲的股東陳書良告訴記者,董事長丁雪龍是2004年到村里的,剛開始租了百十畝田搞銀杏定植栽培。起初,鎮里和村干部為動員大家租地花了不少力氣,大家主要擔心丁搞不好一走了之,租金拿不到不說,但兩年搞下來,種植園規模越來越大,效益也越來越好。看得見摸得著的高效益惹得周邊農民不斷要求帶地入股,除每畝田年底獲得420元的保底收入外,還參與年終分紅。大伙兒都說,“把田放在丁老板那里,我們放心。”18組馬同圣家1畝8分地,后來全部入了股。 現在,合作社不光種植銀杏,還搞起了銀桑套種,栽了花卉,養了雞子、生豬和蠶。300多農民在家門口當起了“農業工人”,有的是季節工,有的是常年的,但都有活干有錢賺,很有規律。 農民合股又合心 股市行情時漲時跌,變化莫測。但泰興市的“股份農業”卻讓“股民”們收益不斷。 分界鎮農民曾春勇承包種植的十多畝冬棗,即將迎來“豐收期”。“剛上市先賣個高價。上市量大來不及銷了,就交給合作社處理。”曾春勇一點也不擔心種植效益。 當地能人曾曉明發揮在蘇南多年經銷農副產品的網絡優勢,組建了冬棗合作社,最低保護價訂單收購,并統一注冊“珍奇”牌商標。目前已吸引300多農戶加入合作社,社員畝純效益達7000元以上。 組建“股份農業”抱團闖市場,可以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年內,該市計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2個。 記者趙曉勇 通訊員 張建榮 吳振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