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調研組認為,“泰興模式”為全國提供了借鑒
本報訊(記者 常國梁 通訊員 群 建 玉 賢 光 明)7月19日,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鄭東亮帶領的調研組,來泰興實地調查城鄉統籌就業工作。調研組認為,泰興探索的“四突破”模式,為全國推進城鄉統籌就業提供了借鑒。 在試行社會調查失業率上求突破。為全面反映城鄉就業、失業狀況,泰興市在全省率先將農村勞動力納入就業、失業統計范圍,變過去僅統計城鎮登記失業率為試行社會調查失業率。將農村勞動力分為兩類,界定就業與失業狀況:第一類,對已轉移到二、三產業并簽訂2年以上勞動合同的農村勞動力視為就業;對轉移到二、三產業,但已與用人單位終止、解除勞動關系尚未有新的就業崗位的農村勞動力視為失業。第二類,對未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年綜合收入達到本市城鎮職工當年最低工資標準70%以上的視為就業;反之,視為失業。在此基礎上,將全市15.7萬城鎮勞動力、54.8萬農村勞動力信息全部錄入人力資源數據庫,統一發放《就業登記證》、《失業(求職)卡》。并根據動態變化的就業狀況,加強對失業人群的就業幫扶。單今年上半年,就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132戶,幫助201個“零轉移農戶”實現至少1人就業。 在政策普惠共享上求突破。泰興市將原來由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的就業扶持政策向農村勞動力延伸。按照社會人口人均1元的標準,安排1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將小額擔保貸款對象擴大到包括自主創業農民在內的城鄉各類人員。農民自主創業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微利項目的,政府財政貼息50%,非微利項目(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貼息30%;個人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放寬到6萬元,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創業的,最多可貸款2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兩年。對無不良信貸記錄的,可申請享受二次貸款和貼息。同時,在失業保險征繳發放上實現城鄉同步,城鄉各企、事業單位招用農村勞動力,均按城鎮企、事業單位職工的標準繳納失業保險費,農村勞動力失業后享受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待遇。 在就業服務平臺建設上求突破。泰興市建立并完善了市、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勞動就業服務體系,全市范圍內所有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共用同一平臺,使用同一軟件。在進行用工登記備案的同時,將單位信息和個人信息錄入軟件系統,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及時為新增人員辦理參保手續,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人員辦理社保關系轉移、停保手續。 在構建維權保障機制上求突破。向農村勞動力發放《外出務工必讀》,宣傳維權常識;強化勞動監察,以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和規范工資支付為重點,加大日常巡查和重點檢查力度;公布維權熱線,健全舉報投訴處理制度,暢通進城就業農民維權渠道,對涉及農民工的勞動爭議做到快審快結,依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根據農民工的需求,優先解決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問題;推行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新政,突破農民年齡界限,采用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結合的辦法籌集保險費,確保農民老有所養。同時,注重各項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確保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