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得意之筆 土地流轉難、資金籌集難、市場銷售難,一直是阻礙高效規模農業快速發展的“攔路虎”。圍繞破解“三難”,泰興市想出了不少“招數”。
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去年7月,泰興在姚王鎮紅星村試點,71戶農戶以自家的60畝承包地入股,成立紅星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花卉苗木生產。隨后,土地股份合作這一流轉土地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的模式在該市全面推開。僅今年1至5月份,市通過調整、互換、租賃、反租倒包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12700畝。 根思鄉焦蕩村村民葉紅蘭以前在上海做水果生意,看到市場上大棚草莓俏銷,便回到老家,以每畝600元的價格租賃了50畝土地,建起了50個草莓大棚,實行草莓西瓜間作,每畝最高年收益達14000元。張橋鎮西橋村采取土地互換、反租倒包的形式,發展銀杏—湖桑、銀杏—柿子高效套栽園3500多畝,農民畝收入達5000元左右,最高的達7300元。像西橋村這樣的高效規模林業,泰興已發展到15萬畝。 解決高效規模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泰興市以項目農業為抓手,強化農業招商引資,今年1至5月份,該市利用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2.18億元,實施“三資”農業項目105個。據保守測算,到今年年底,該市農業利用“三資”將達到5.9億元,利用外資達到1630萬美元。 由于資金投入充足,目前,該市已形成了食用菌、甜豌豆、日本大蔥和韭菜、冬棗、精品葡萄、銀桑等六大高效農業產業區,生豬養殖,蛋禽、肉禽養殖,奶牛養殖,江水養殖四大高效農業產業帶,畝產出都在5000元以上。 舞活產業“龍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是使高效規模農業產生現實效益的關鍵舉措。該市每個產業背后都有一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支撐,成為引進技術的橋梁,傳播科技的課堂,指導生產的顧問,拓展市場的“紅娘”。今年該市還將圍繞一批新的高效農業項目,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2個。另外,該市還圍繞糧食、銀杏、生豬、林木、畜禽及水產品等特色農副產品,建設“吞吐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以豬肉和豬副產品為原料生產的豬膽紅素、硫酸軟骨素、腸衣、豬頭肉、肉松等產品年產值超8億元。全市銀杏加工企業達12家,開發生產出銀杏膠囊、銀杏茶、銀杏黃酮、脫殼保鮮銀杏、銀杏酒等20多個系列產品,年產值超過3億元。到2010年,該市的銀杏產值將超過10億元大關。 泰興市委書記曹蘇民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高效規模農業發展迅猛,全市高效農業面積達40多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6%。僅今年1至5月份,該市就新增高效規模農業面積3.3萬畝,高效漁業養殖面積2650畝,實施500萬元以上規模農業項目23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大項目12個。 本報記者趙曉勇 本報通訊員國梁建榮振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