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記者感言]泰興江邊上有句俗話,叫做“要想發,江邊上刮”。每年開春的時候,泰興沿江農民喜歡到江灘上挖野菜,最貴的時候能賣到10多元一公斤。還有小螃蜞的大螯好、包粽子的蘆葦葉,或者是野生蒿草扎制的笤帚,都讓城里人倍感親切卻又陌生。沿江農民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帶來的自然就是豐厚收入!√┡d沿江的農民還信奉這樣一句話,“八派命不怕死來做”。江邊這些行當,雖然都很不起眼,但是沒有一樣是輕松的,沿江農民卻忙得有聲有色。
泰興境內,有一座總長10多公里、平均寬度600多米、離江岸只有200多米的江心洲,與江岸之間形成的小夾江水流平穩,資源豐富,成為大自然饋贈給泰興人獨有的聚寶盆,勤勞聰慧的泰興人變著法子從水里“撈金”。 小螃蜞一年掙來400萬 6月9日下午,泰興市七圩鎮的經紀人唐春英夫婦又和往常一樣,開著一輛電動三輪車來到蔣華鎮緊靠長江的三橋港江堤上,收購當地農民剛剛捕獲的螃蜞。 唐春英與丈夫一起,麻利地把成袋成袋的螃蜞倒在一只塑料大盆里,分揀、過秤,忙得不亦樂乎。她介紹說,每年從正月初六開始收購螃蜞,一直要收到臘月底,正常每天都要收購2噸半左右。從七圩到天橋,捉螃蜞的農民有三四十個,在三橋港口,收入最多的人一年“進賬”20多萬。 螃蜞,類似于螃蟹,螯足無毛,對江港堤防有破壞作用。但是,它的兩只大螯可食用,軀體可做家畜飼料,也可以提煉蟹殼素,每市斤螃蜞收購價都在2元左右,以唐春英夫婦所言,“平均每天可收購5000多斤”,一年就為泰興沿江農民帶來400萬左右的收入。正在整理地籠網準備到江心洲上捕捉螃蜞的三橋農民毛家富說,去年最能干的一天掙兩三百塊錢呢。 小竹箬一季也掙三四千 這些天,在江堤上穿梭忙碌的,除了捉螃蜞、收螃蜞的農民,還有不少收購蘆葦葉的經紀人。十里長堤平添了幾分熱鬧。 肥嫩的蘆葦葉稱做竹箬,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最近幾年,經常有外地人前來購買竹箬,并販運到常州、無錫、浙江嘉興等地去銷售,于是,就催生了竹箬收購經紀人。蔣華鎮三橋村農民黃宗武說,他們一個村民小組正常有七八個人在江灘上打竹箬,每天能打到百十斤,就能賣80多塊錢。 野蒿草笤帚,富了半個村 夏收夏種剛剛結束,蔣華鎮毛家圩的部分群眾就搬出了積存的蒿草芯,忙著扎制笤帚。而扎笤帚的苗子,是泰興沿江農民去年從江心洲上采來,曬干以后放在家里的,每到農閑的時候,就拿出來扎笤帚,一天能做五六十把,手腳快的能扎百多把。 整個毛家圩,近80戶人家,就有三四十戶、百十個人常年采這個蒿草扎笤帚,最多的一戶一年能弄到萬把塊錢。 根據回憶,毛家圩群眾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意識到了這種野蒿草的經濟價值。每年只要忙上三四個月,毛家圩人就會增加10多萬塊錢的收入。現在的笤帚,也有專門的人來收購,賣到江南,賣到周邊的鄉鎮。笤帚一般每把3.5元到4.5元,市場上很好銷。(本報記者趙曉勇 本報通訊員孫焦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