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通訊員 孫紀剛 焦磊華 李龍海)泰興境內有23公里的長江岸線,沿江農民除了在江中打漁,還在沿岸一帶挖野菜、捉螃蜞、采竹箬,搞江灘養殖,變著法子從水里“撈金”。 小螃蜞一年掙400萬 6月10日下午,泰興市七圩鎮經紀人唐春英夫婦又和往常一樣,開著電動三輪車來到緊靠長江的三橋港江堤上,收購當地農民剛剛捕獲的螃蜞。唐春英說,從七圩夾江到天星橋,捉螃蜞的農民有三四十個,正常每天都要收購2000公斤。 螃蜞也稱“蟛蚑”,類似于螃蟹,屬甲殼綱,螯足無毛。它的兩只大螯可食用,軀體可作為家畜飼料,也可以提煉蟹殼素。 據經紀人介紹,他們一般販運到江陰、常州等蘇南地區,螃蜞大螯在當地是一道名菜的原料。每公斤螃蜞收購價在4元左右,一年為泰興沿江農民帶來400萬左右的收入。 正在整理地籠網,準備到江心洲上捕捉螃蜞的蔣華鎮三橋農民毛家富說:“弄得好一天可捉50多公斤,一天掙200多元。” 打竹箬一季掙三四千 泰興沿江群眾喜歡把肥嫩的蘆葦葉稱做竹箬,是包粽子的好材料。每到端午節,當地群眾總要采摘竹箬分送給親朋好友包粽子。最近幾年,經常有外地人前來購買竹箬,并販運到常州、無錫、浙江嘉興等地銷售,于是就催生了竹箬收購經紀人,也吸引了更多的群眾到江邊采摘竹箬。 蔣華鎮三橋村農民黃宗武介紹,每年從4月份開始,最遲到端午節之后的個把星期,是打竹箬的最佳時期。一般年份能打三四十天,掙三四千塊錢。 “今年從3月底就開始打了,打的時間最長。我們一個村民小組有近10個人在江灘上打竹箬,每天能打到50多公斤,賣上七、八十塊錢。” 野蒿草扎笤帚富了半個毛家圩 夏收夏種剛剛結束,蔣華鎮三橋村毛家圩的群眾就搬出積存的蒿草芯,忙著扎制笤帚。扎笤帚的苗子是從江心洲上采來曬干的。每到農閑的時候,他們就拿出來扎笤帚,一天能做50多把,手腳快的能扎100多把。 整個毛家圩近80戶人家,有三四十戶、100多人常年采蒿草扎笤帚,最多的一戶一年能“弄”萬把塊錢,最少的光賣苗子,也能掙一兩千塊錢。 現在的笤帚,有專門的人來收購,賣到江南和周邊的鄉鎮,一般三塊五到四塊五一把,好的時候五塊錢一把,基本上不要什么成本。 1200畝江水養殖流金淌銀 泰興沿江可供開發的江灘面積達5000畝,目前已經開發的江灘養殖面積為1200畝左右。放養的主要品種就是四大家魚,還有一部分是特水養殖,以養殖長江鮰魚和美國斑點叉尾鮰為主。 “以鰱魚暫養為主的養殖模式,見效最快。”泰興市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水產高級工程師陳春才介紹,暫養就是把內河的魚放到江水里面養殖一段時間。兩到三個月以后,因為江水的環境同內河池塘環境不一樣,鰱魚體表發生明顯變化,開始變白色或者灰白色,肉質也變得鮮美。 “暫養的鰱魚一公斤可以賣到12元到14元,而內河里養殖的鰱魚只有一半。” 一位在江灘上承包了20多畝水面的七圩鎮農民介紹,這段時間,市面上的鰱魚每公斤價格在5元到9元之間,他養殖的灰鰱要賣到15塊多,效益不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