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2006年9月,江蘇省環境保護委員會首次對十大重點環境問題進行掛牌督辦。經過近8個月的整改,昨天,泰興開發區第一個通過驗收。記者在督辦前后多次到當地采訪,親眼見證了強大壓力下發生的環境面貌巨變。
省級掛牌,產生強烈“蝴蝶效應” 問題回放: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污水不能穩定達標排放。園區個別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 泰興開發區始建于1991年,由于起步較早,化工企業集中,環保工作存在不少歷史問題和欠賬。被省環委會掛牌督辦后,泰興市委、市政府當即成立了“開發區省級掛牌督辦工作領導小組”。從去年9月中旬起,督查組每天安排8名同志對區內企業實行晝夜監管,嚴查環境違法行為。 孫云,泰興市分管環保的副市長,同時兼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去年底,記者來到整改進行中的開發區采訪時,他拒絕發表意見;而昨天,他欣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當時,我們壓力很大。現在,你可以自己到現場感受感受,我們的變化到底怎樣!” 省級掛牌,這一舉動,引起整個局面的變動。何以產生如此強烈的“蝴蝶效應”?驗收組成員、省監察廳執法監察室宋安處長認為,首先,掛牌督辦,使環境問題不再成為“一點一地”的問題,而是放到了一個全社會矚目的平臺上;其次,若不能限期治理,省環保廳將采取更為嚴厲的處罰措施,甚至“區域限批”;三,如果還不能解決,監察部門還會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而這些,都是當地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挖地六尺”,祭出最嚴格環保重典整治方案:實施“三水分流、挖堵滲漏、改造設施、實時監控、事故應急、加強執法”六大戰役…… 去年以來,泰興開發區管委會投入近900萬元,重鋪下水道,實施污水、雨水和冷卻水分流改造;泰興市政府責令3家企業停產整治,要求13家企業16個項目限期治理,對25家(廠次)環境違法行為實行了經濟處罰;今年以來,政府投入230萬元,在開發區建設了環境實時監控系統;投資800萬的應急池已經建設完成…… 六大戰役,件件打響。而記者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為挖堵滲漏而“挖地六尺”的堅決!為防止企業埋設暗管偷排污水,環保部門沿著可疑企業圍墻外側深挖2米以上,一舉挖出了30根暗管,隨后澆筑起混凝土防滲隔離墻,徹底斬斷了地下偷排的黑手。 如今,園區58家企業中,46家有工藝污水排放的企業全部設有污水預處理設施,并接入污水處理廠。由于企業接入率提高,又切斷了偷排后路,污水處理廠的收集量大大提高。“整改前,污水處理廠一天只能收到7000噸,長期吃不飽,如今每天都達到1萬噸以上!” “第三方監測”,確保整改質量 驗收要求:“為確保驗收監測結果的客觀、公正,預驗收的環境監測工作一律委托第三方監測”;“驗收工作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凡大多數群眾不滿意的,一律不得通過驗收”…… 記者注意到,新近出臺的專門驗收方案,具有不少創新之舉。比如,首次要求采用“第三方監測”,即整改單位必須委托非本轄區的省轄市級環境監測機構,對本區域環境質量或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測。 今年4月11日至13日,南京市環境監測站受邀對泰興開發區進行了預驗收監測,結果顯示:污水處理廠總排口的PH、COD、色度三項指標達標;而8家主要排污企業的預處理,也基本能達到接管要求。 對于泰興開發區的環保整改效果,最有發言權的,當屬附近群眾。中港村、洋思村,是離開發區最近的兩個村,記者在這里隨機采訪了8位群眾。楊文華是中港村的漁民,他說:“前幾年江邊都是黑水,魚都打不到;今年,水清多了,一天能打二三十斤魚呢。”而搞運輸的姚建生則告訴記者,他常常給開發區的企業拖砂石,“說實話,以前我們車子都不敢在開發區里停,味道太大了;現在,車子停在里面,我敢在車上睡覺!”本報記者杭春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