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太空白果在江蘇省泰興市長出“ 獨苗”。去年9月,該市30顆“大佛指”銀杏首次被“神六”帶到太空育種,日前,唯一存活下來的一顆已經發芽長苗 ,這棵“ 獨苗”經林業專家現場觀測,苗高15公分,6片扇形葉子平行伸展,隨微風搖曳。
駱忠明 攝
本報訊(記者 楊麗)在泰興林業工作人員的精心培育下,5月9日,世界首粒“太空白果”發芽成長了,它有15厘米高,還有6片嫩綠可愛的葉子。據悉,這是目前30多粒“太空白果”種子中唯一一粒培育成活的。 去年9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八號”育種衛星送上太空。衛星上搭載了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余份農作物種子和菌種,其中有100克、30多粒泰興白果。這30多粒泰興白果是由泰興市林業部門精心選送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批飛入太空的白果。 泰興市林業局副局長李群告訴記者,30多粒白果用兩個信封裝著,在失重條件下,太空繞行15天,接受了各類射線輻射和磁場作用。 去年12月18日,泰興林業部門從北京將30多粒“太空白果”帶回泰興。從表面看,遨游過太空的白果沒什么變化。“但內部很可能發生巨變,產生了基因突變。”為此,泰興林業部門與南京林業大學開展合作,對“太空白果”進行精確栽培種植。 李群介紹,到了太空的種子都會失水,他們把30多粒“太空白果”接回泰興后,首先浸泡補水,接著進行沙藏實驗(沙土種植)。經過實驗,只有7粒種子沒有因失水干癟,有發芽生長的希望。 4月7日,李群像往常一樣去觀察“寶貝”。“哎呀,有顆發芽了!”李群興奮地喊來所有參與栽培的技術人員,在確定是真的發芽后,他們將這棵“獨苗”小心保護起來,立即開始催芽。 一個月來,“太空獨苗”生長速度雖不快,但也長高了15厘米,外形和普通白果的幼苗一樣。李群告訴記者,這還不能說已絕對栽培成功,未來還會出現各種問題。同時,其余6粒沒有失水的“太空白果”也有發芽生長的可能。 據悉,正在生長的這株“太空白果”獨苗,至少要等兩至三年才能看出和普通白果樹差異來。目前,泰興市林業部門正著手向江蘇省申報“銀杏航天育種及新品種選種”項目。 長期從事白果研究的南京林業大學曹教授介紹,去年和泰興白果一起上天的林果花卉及糧、棉、蔬菜等農作物種子和菌種,目前也都被相關農業科研單位育種篩選,計劃以此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的優異新品種,并進行推廣。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太空作物將會出現在老百姓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