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電影《生死諾言》正在泰興市緊張地拍攝。5月9日,記者來到位于泰興市宣堡鎮的拍攝現場,感受了一次親歷拍片現場的新鮮。
“邵安應該比李云龍真實”
昨天上午,劇組在泰興市宣堡鎮張河村農民張延生家拍攝。在那場戲中,邵安從朝鮮戰場剛剛歸來,在跟戰友根寶的父親喝酒。銀杏勸邵安少喝點,可沒說兩句,倆人就吵了起來。 演員的出色表演,讓一旁觀看的農婦張桂蓮看得入迷。看到小兩口鬧別扭,她急了:“這小兩口,怎么才回來就吵呀。” 這場1分鐘不到的吵架戲看似簡單,可卻把在場的演員足足折騰了有八九個來回。 男主角邵安的扮演者徐洪浩聽完了“好”后才松了口氣,原來每一次銀杏被氣出門,自己都得一氣兒灌下半瓶“悶酒”。表演容不得馬虎,幾趟下來,4瓶礦泉水做的悶酒就進了肚子。工作人員說,有時一場戲十多次,導演才通過。 徐洪浩,曾在《追日》、《惲代英》等電視劇中任男主角。他表示,“邵安應該比《亮劍》中的李云龍真實,比《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可愛。我們要通過表演,讓觀眾以快樂的心態來欣賞這部主旋律電影。”
導演客串“根寶他爹”
前一場戲剛停,一位扮演根寶他爹的演員立即就沖到監視器前說:“補兩個鏡頭。”原來這個演員就是導演趙勇。 趙勇告訴記者,聽完劉紹安的故事后,自己有一股很強的創作沖動。在做鏡頭本的時候,自己又對原來的劇本進行了二次創作。 “現實生活中,劉紹安的戰友只有張志久,但在鏡頭本中,我們新設定了李根寶這個人物。他跟劇中的邵安、金果(張志久)是戰友,在一次戰斗中為了救他們而遭美軍俘虜。李根寶爹是位木偶戲藝人,又恰好是銀杏的師傅。由于兒子被俘虜,根寶爹在鄉里受盡鄉鄰白眼,而邵安要照顧好這位老人,需付出得更多,這也加重了主人公履行諾言的難度。電影中的人物關系不僅環環相扣,故事的戲劇性也更加突出。” 趙勇說:“我們不僅將木偶戲、花鼓、銀杏等泰興民俗、民間文化貫穿電影中,還創作了銀杏祭祀、銀杏提親等小故事,以此進一步彰顯泰興的銀杏文化。”
泰興小學生“雨夜修屋”
當天晚上,劇組要在搭建的場景旁邊拍一場雨戲。晚8時左右,消防車開到現場,在場的消防員開始“人工降雨”。 也許是習慣了對火災現場的處理方式,消防員一拿起水管,“雨”就對著場景中的房子噴了過來。看這陣勢,導演趙勇急得連山東話都喊出來了:“水往高處打,高一點!” 用燈光做出的閃電和消防車打出的人造雨,讓人仿佛置身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此時,來自泰興市江平路小學的學生高雨晨出現在了鏡頭中。在這場戲中,她是作為女主角銀杏的妹妹現身,戲里要求妹妹將稻草遞給姐姐銀杏,用來修補被雨淋漏的屋頂。 小雨晨那一臉的認真勁就像專業演員在表演。拍攝四條后,導演滿意地笑了。而擠在人群最前端的市民戴國蘭看得最仔細,她連連稱贊道:“這個小演員,給我們泰興人長臉了。”
“生死諾言”是和諧音符
道具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拍攝這部電影時所用的道具,絕大部分來自泰興老鄉的慷慨解囊,甚至像大頭皮鞋、上世紀50年代梳妝盒等難找的道具也都來自市民贊助。 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七圩鎮四仙村農民李明強主動來到劇組所在賓館,特意把家里收藏的軍功章、手表、服裝送了過來。宣堡鎮張河村村民張延生把自家的房子倒騰出來,讓給攝制組取景拍戲。“我舅舅就是解放戰爭中的戰斗英雄,這個忙難道我還不幫!”
故事的原型劉紹安則希望通過電影,呼吁年輕一代繼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守諾,孝敬老人。 泰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該片編劇戴仁泉則表示,劉紹安這種對戰友的“生死諾言”,就是中華兒女精神世界的“國寶”,也是構建當今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和諧、動人音符。
電影梗概
抗美援朝戰場上,原籍山東泰安的邵安和江蘇泰興籍的金果、根寶是親密戰友,他們許下諾言:誰犧牲了,活著的一方就去贍養對方父母。 戰斗中,金果犧牲、根寶被俘,邵安不忘諾言,每月給金果的母親寄生活費。1963年,邵安轉業了,他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在安頓好自己母親后,直接來到了泰興金果、根寶家當起了“兒子”。為感激邵安,金果母親把女兒銀杏許配給邵安。而與邵安青梅竹馬的山東戀人秀嫚,最終作為其妹,另嫁他人。 電影取材于50多年前發生在泰興的真人真事,電影中的邵安原型為劉紹安,金果原型為張志久,銀杏原型為張志芳,秀嫚原型為楊鳳英,根寶則為創作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