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常國梁 通訊員 丁麗華 特約記者 張建榮)昨天,來自全省13個省轄市的代表會聚泰興,共同探討破解服務業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難。 與會代表認為,泰興市探索的“單位參保,雇主繳費,動態實名,定額征收”模式,有效解決了服務業從業人員崗位變動頻繁、流動性強、參保難的問題。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決定,從下半年起,首先在泰州推廣這一模式,力爭兩年內基本實現服務業工傷保險全覆蓋,參保員工比例達90%以上。 省委、省政府將“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列為今年改善民生的十件實事之一。在泰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改善民生十大工程中,勞動保障占了兩項,包括農民工工傷保險。但調查表明,農民工分布最廣泛的服務業(農民工比例達50%以上),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成了工傷保險擴面的盲區和難點。 今年3月,針對服務業領域農民工工作不定時、勞動關系不穩定、人員流動頻繁的實際情況,泰興市率先出臺了《商貿、餐飲、住宿等服務業職工參加工作保險實施辦法》,由用工單位(雇主)按每人每月5元的定額一次性為職工繳納6個月的工傷保險費用,實行動態實名管理;6個月后,該職工仍在本單位的,單位(雇主)繼續為其一次性繳納6個月的工傷保險費用,參保職工流動到新單位,則由新單位(雇主)續繳。工傷保險一年為一個周期,參保職工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享受相應待遇。 省勞動和社會保險廳醫療(工傷)保險處處長沈煥根認為,“泰興模式”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突破:一是體現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優先參保政策,對維護服務業領域農民工合法權益特別是生命安全意義重大;二是既減輕了農民工負擔,又堅持了《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基本制度;三是有效破解了服務業領域農民工崗位變動頻繁、流動性強的參保難題;四是采取以一次性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為主的辦法,解決了跨地區流動就業農民工補償落實難的問題。 據了解,年底,我市將專門設立服務業工傷保險參保創新項目,加大工傷保險考核得分比重,盡快實現服務業工傷保險應保盡保,為全省推廣提供經驗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