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門介紹,已痊愈的“麻風病人”大多數不再帶有麻風桿菌,不會威脅到他人。肢殘及其他癥狀只是麻風病的后遺癥。 據悉,麻風桿菌和任何細菌一樣存在于大氣中,誰都可能遇上。但感染麻風病的卻只有十萬分之一的人。即使被感染了,只要通過6至20個月的治療就能痊愈。
如果不是每年一度的“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他們很少被人記起。1月28日,“世界防治麻風病日”,記者走訪了泰興市的麻風村,村里308名麻風病患者已經痊愈,但他們卻過著常年與世隔絕的生活。
308名特殊“病人”
“麻風村”的正式名稱叫泰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風康復科,位于泰興市過船鎮境內。據已經在麻風村服務34年的張新生醫生介紹,麻風村創建于1966年,目前收留了308名“病人”,平均年齡71歲,年齡最大的已96歲,絕大部分人在麻風村待了30年以上。 “其實,他們已經不是病人了。”張新生告訴記者,他們的麻風病早已痊愈,不會傳染任何人。然而,由于身體殘疾、外貌可怕,家人和鄰居都不愿接納他們。于是,病好后,他們就再沒有走出過麻風村,他們中很多人至今單身。 把麻風村當“家” 67歲的周冬女在麻風村待了31年,兩個哥哥因為她有麻風病已多年不聯系。3年前,96歲的老母親無人照顧,周冬女回家照顧母親,卻受到了鄰居的白眼。周冬女一咬牙把母親接到了麻風村。如今,周冬女的母親身體健康,和女兒一起在麻風村安度晚年。 49歲的葉小林算是麻風村里的年輕人了,除了兩根手指因為麻風病致殘,其他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可葉小林也不愿意回家:“我不回去,吃飯的碗被扔了一個又一個,個個把我當怪物。” 葉小林說,在麻風村沒人歧視你,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更像個“溫暖的家”。
不該被遺忘的群體
55歲的曹龍生醫生已在麻風村工作了33年。“別說麻風病人了,就連我們醫務人員都受歧視。” 曹龍生說,在國外,很多志愿者都愿意為麻風病人提供無償服務,可在我國,麻風病人仍然是一群被人遺忘、被人歧視的孤獨群體。 據了解,當前,我市麻風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當年留在群眾心中的恐懼仍沒有消失。這種恐懼,成了現在歧視麻風病人的禍根。 張新生醫生說,如今的麻風村,更多的意義是接收那些無家可歸和需要康復的人。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不久的一天,麻風村要消失,麻風病人也必須走向社會。人們不應該遺忘這個特殊的群體,因為“麻風病人”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