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常國梁 特約記者 顧明華 張建榮)近幾年來,泰興市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累計投入2億多元,用于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12月10日,該市從省文化廳領導手中捧回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的牌匾,成為我市首家獲此殊榮的市(區)。 前幾年,泰興在實施舊城改造時把城區中心近70畝黃金地段劃撥給文化部門。該市文化部門在城區中心地段新建了1.5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中心、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影視娛樂城、歌劇團大樓等。已建的圖書館藏書總量達20.4萬冊(含少兒圖書館),持證讀者13655名,通過了國家一級館第三次驗收。采用產業置換形式新建了黃橋大劇院。高標準建成泰興市老年大學,校舍面積達4000平方米。目前,正在新區規劃建設圖博中心,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投資約5000萬元。 12月4日,歷時一年多的朱東潤故居修復擴建工程竣工。此項工程總投資200萬元,在對故居原兩進24間房屋修繕的基礎上,又新征地1.2畝,開辟了朱東潤先生紀念館。 與此同時,泰興市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狠抓鄉鎮文化陣地建設。目前,全市24個鄉鎮有10個成為省級群眾文化先進鄉鎮,文化站站房面積均達到500至700平方米,陣地文化活動項目都在10項以上,正常對外開放。每個文化站都建有萬冊圖書館。該市80%以上的村和企業建有文化活動室和職工俱樂部,文化戶比例達到10%以上。 泰興注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建設。該市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家,至今未發生任何珍貴文物損毀事件。近幾年,成功搬遷了古城隍廟,為明代“三井臺”修筑了保護欄桿,重建了慶云禪寺及寺內清康熙時的法輪塔,重新改建了清咸豐時的襟江書院。黃橋利用舊城改造的契機,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開發了明清民居建筑群,重建了福慧寺,修復了何氏宗祠,增添了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今年2月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投入近2000萬元,維修擴建了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重新修繕擴建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和楊根思烈士陵園。在市區投資近千萬元興建了仙鶴灣文化遺產風光帶,重新整修了欞星門、鯤化池、奎文閣等。新建了占地達500畝的泰興公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