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天佛國”普陀山普慧庵門前,有株“千年古障”,備受游人香客的青睞。每當聽到人們對它的頌揚之詞,我心中就會涌起對故鄉那株大白果樹———“銀杏王”的無限眷念。 我的故鄉在“銀杏之鄉”江蘇泰興西邊一個瀕臨長江的村子里。大白果樹位于泰興城西北邊約3公里處,雄偉挺拔,樹干龐大。曾記得當年我們11位同學牽起手來也圍抱不住。據附近村里老人講,這棵大白果樹樹齡已超過千年。 大白果樹盤根錯節,樹枝粗壯,橫斜拓展,猶如只只巨臂,伸向四面八方,許多“臂膀”徑長超過1米。有根離地僅1米多的粗枝,呈水平狀伸展20多米,像艘航船懸泊在頭頂。附近村里常有些勇敢而調皮的孩子爬上去當床午睡。無數扇形樹葉密密匝匝,點綴其間,扭成一朵遮天蓋地的蘑菇云,蔭覆面積達數千平方米。行人在數里之外就可見到它的雄姿。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泰興蔣華中學讀書的我,因家境貧困,常利用暑寒假和周末,到泰興城里去打短工,掙點錢交學費書本費和伙食費。蔣華距泰興城lO余公里,乘汽車要花5角錢。為了省下這筆開支,我每次都抄近路步行或騎自行車去泰興城,大白果樹就在必經之路上。我第一次去泰興城時只有13歲,擔心不認識路。“只要看著大白果樹走,準能到縣城。”按照村里老人的指點,我摸黑步行到了泰興城。 這是一株神奇而美麗的古銀杏樹。每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大白果樹從酣睡中醒來,無數的枝頭,一夜間睜開了綻著綠芽的小眼睛。沒幾天,就在行人不經意間,小眼睛變成了一個個指甲般大小的葉子,在春風里晃呀晃呀,像無數剛學步的孩童在母親懷里撒著歡兒。 炎炎夏日,那是生命最旺盛的季節,大白果樹盡情地舒展它雄偉的形體。無數蓬勃的枝條和一團團濃密的樹葉,鋪天蓋地。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不避酷暑,撐起清涼的華蓋,輕搖綠色的巨扇,為汗流浹背的人們扇去難耐的溽熱,送來縷縷清涼。有一次,我從蔣華去泰興城的途中,突遇罕見的“龍卷風”和特大暴雨,許多村莊瓦飛墻塌,樹折房倒,傷及人畜,我和數百名行人卻在大白果樹的庇護下安然無恙。 大白果樹還是鳥類的天堂。春天,成群結對的燕子在樹上筑巢;秋天,數以百計的八哥在樹上群飛群唱。大白果樹上的十多個樹洞,是八哥們生育后代的愛巢。春夏之交,一窩窩雛鳥張開黃唇紅舌的嘴巴嗷嗷待哺,兩個多月后,小鳥羽毛豐滿,在大白果樹上飛來跳去,給游人添了許多樂趣。 初冬,一次次寒風吹過,一夜之間,大白果樹披上了金黃色的新裝。滿樹的扇葉,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炬,在瑟瑟寒意中,透著幾多溫暖與熱烈。一場冷雨下過,滿樹金黃色的扇葉就像得到了大地母親的召喚,只一兩天內便飄落殆盡,滿地銀杏葉構成了一幅多美的畫圖,可愛得叫人不忍心踩踏。1974年冬,我應征入伍,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大白果樹,并特地從地上揀上兩片金黃色的扇葉,夾在隨身帶的筆記本里,一直珍藏在身邊。后來在一次搬家時,工作人員在幫我整理行李時,把這珍藏了多年的筆記本當作廢舊書本燒了,我一連懊悔了幾天。 故鄉的大白果樹既是歷史的見證,農民的保護神,也是“銀杏之鄉”的象征和榮耀。 不久前,我從報上看到銀杏樹有望成為“國樹”的消息,當即打電話把這一消息告訴故鄉的親友和同學,卻得到了一個噩耗:大白果樹已枯死幾年了。 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 大白果樹不是死于天災,而是死于人禍。 大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故鄉有了“大白果樹能避邪治病”的流言,引來了十里八鄉的百姓。一些人開始偷剝寶樹的樹皮,刨其根,鋸其枝……當地政府雖然也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終究未能剎住這股迷信風。這棵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寶樹就這樣慢慢地被折磨死了。 離開故鄉30個春秋,我曾尋訪過祖國許多山川的名樹古木,其中拜謁過五千歲的軒轅柏,欣賞過杭州六通寺的唐樟,圍量過普陀山的“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目睹過泉州古桑和山東莒縣我國最古老的銀杏樹,它們無不激起我的向往和傾慕之情,但是,沒有一棵名樹能像故鄉大白果樹那樣,帶給我青少年時如此多的歡樂和收獲,留給我刻骨銘心的思念和痛惜。(作者:周永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