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思鄉《以新聞筆觸描繪新時代中國故事》☆
11月5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各級各類媒體的37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第35屆中國新聞獎的榜單不僅是一份榮譽名錄,更是一年來中國故事最生動、最深刻的敘事現場。這些作品緊扣新聞規律,講出了激蕩人心的中國故事。 立時代潮頭,中國故事因真實而鏗鏘。講好中國故事,根基在于故事的真實性與時代性。本屆獲獎作品聚焦國家戰略藍圖,刻畫民生福祉改善,從人民日報社評論《立足關鍵時期,用好重要法寶》,到湖南衛視新聞視頻號系列報道《大國文脈》,再到江西廣播電視臺《開往春天的高鐵》,這些作品聚焦熱點事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記錄一個個普通人的真實故事,記錄新時代蓬勃發展的中國。好的新聞作品需要新聞工作者扎根基層,俯下身、沉下心,注真情、傳實意,在不斷的打磨中雕琢作品,在默默堅守中錘煉精品。將腳步扎進泥土,用鏡頭對準現實,讓筆尖流淌真情,從科技自立自強的突破瞬間到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從文化傳承保護的孜孜以求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點滴進步,事實成為每一個故事的生命線,中國故事擁有了打動人心的磅礴力量。 守專業主義,中國故事因深度而可信。新聞作品有思想,是其核心魅力所在。一篇好的新聞作品,應“文道并重”,傳達的信息應主題突出,導向明確。在信息過載、眾聲喧嘩的時代,深度與專業是新聞作品穿透迷霧、建立公信的靈魂。本屆獲獎作品的成功源于無數個新聞工作者專業的堅守:有的記者為揭開真相,歷時數月追蹤調查,用環環相扣的證據鏈還原事件全貌;有的團隊深入基層一線,通過大量實地訪談和精準數據,呈現社會發展中的真實圖景與深層邏輯;有的編輯字斟句酌,在平衡各方觀點中追求最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當每一個中國故事都建立在扎實的調查、嚴密的邏輯和客觀的立場之上時,其承載的價值觀念與發展成就便能自然而然地抵達人心、贏得認同,具備了令人信服的厚重質感。 創表達之新,中國故事因融通而致遠。“中國人總是被這樣可愛的人保護得很好”“當兵才知道帽徽為什么這樣紅,當兵才知道祖國山河在心中”……很多觀眾看完獲得一等獎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兵請入列》之《青春無悔丨180日的蛻變,新兵已入列》后留言,作品對新兵群體真實、極致的展現,在青年群體中引發強烈共鳴。新聞作品不僅要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來傳播主流價值觀,還要通過藝術手段,以作品的逼真感和藝術感染力來溫潤心靈、啟迪心智。本屆獲獎作品中,融合創新之作大放異彩,標志著新聞敘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H5、VR/AR、數據可視化、微紀錄片……創新技術使這些作品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敘事,構建起沉浸式、交互式的傳播體驗,讓讀者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拉近了故事與受眾的心理距離。中國故事的傳播,需要從“講什么”更多地向“怎么講”轉變,要用全球視野、現代語態和共通的情感,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 第35屆中國新聞獎已落下帷幕,但它仍激勵著廣大新聞工作者再次出發。手握新聞之筆,持續夯實“真”的基礎、淬煉“深”的功力、提升“新”的本領,我們方能在新時代的畫卷上繼續描繪出更多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世界在中國故事中讀懂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