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溪鎮《用新聞打造時代“強磁場”》☆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于11月5日揭曉。來自各級各類媒體的37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74件、二等獎113件、三等獎186件。 本次中國新聞獎評選優中選優,以優促優,一批記錄時代脈搏、傳遞人民心聲的優秀作品以深刻的洞察、生動的筆觸和廣泛的傳播力,立體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氣象與發展成就,體現了新聞戰線服務大局、記錄歷史的使命擔當。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講好中國故事最深厚的力量。本屆聚焦文脈傳承與非遺保護的獲獎作品不在少數。這些精品力作通過細膩的敘事與跨文化的對話,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在交流互鑒中彰顯文化自信,凝聚起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大河網《International friends experience Chinese ICH items in Henan(我在河南學非遺)》等國際傳播作品不僅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更以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正以多元傳播渠道,將中華歷久彌新的厚重文脈轉化為可感、可觸、可親的當代敘事,讓世界在“中國故事”中讀懂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深空探測、人工智能、生態治理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也成為新聞記錄的重要主題。廣大新聞工作者以專業視角和人文關懷,既聚焦技術突破本身,也挖掘技術背后的創新生態和人才支撐,用文字紀錄著時代的變遷,標注發展的“路標”,生動呈現一項項重大工程背后的創新故事與奮斗精神。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中國正以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撬動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讓世界見證到這個東方大國的日新月異。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瞭望者,是價值的塑造者,而優秀的新聞作品,必然承載著鮮明的價值導向與深沉的社會責任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道將鏡頭對準火熱的生活,把筆觸伸向奮斗的一線,對形式主義問題犀利監督,對政務服務優化持續跟蹤,更記錄下人間的煙火氣,生活的小“剪影”。在記錄歷史的同時參與創造歷史,實現“正能量”與“大流量”的同頻共振。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這批新聞作品始終堅守專業主義與人文關懷,始終秉持人民立場,關注急難愁盼,傳遞基層溫度,讓政策導向與群眾期盼緊密相連,真正讓新聞報道成為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