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以“太空會師”映照年輕干部的精神航標》☆
2025年11月1日凌晨4時58分,當“天宮”之門為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緩緩敞開,兩個航天員乘組的太空相擁,不僅定格了中國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的珍貴瞬間,也向無數年輕干部傳遞出跨越天地的精神共鳴。這份來自太空的“雙向奔赴”,藏著干事創業的密碼,值得細細品讀、躬身踐行。 精準對接顯擔當,把“嚴細實”刻進崗位基因。航空航天領域是“精準”文化的極致體現,從飛船發射到精準對接,從艙門開啟到安全會師,每一個環節都精準到秒、穩妥有序。這背后,是無數航天人對“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敬畏,是對每一個數據、每一道程序的極致較真。這份對極致的追求,恰是年輕干部應當汲取的精神養分。在政策落實中,多核對一次數據、多走訪一戶群眾,就能讓政策紅利更精準落地;在文稿起草中,多打磨一個表述、多核實一個依據,就能讓信息傳遞更嚴謹高效。航天人用“零失誤”詮釋責任,年輕干部們也該用“零敷衍”對待本職,把嚴標準、細舉措、實作風融入日常,讓每一項工作都經得起檢驗。 攜手并肩聚合力,以“協同力”破解發展難題。后續5天里,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完成在軌輪換和各項既定任務。無論是三年后再度相聚的“天宮”默契,還是新老乘組無縫銜接的協作,航天人用實際行動證明,偉大事業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集體攻堅。航天人在太空艙內的密切配合,正是我們在崗位上該有的協作模樣——以大局為重,以合力為橋。要在跨部門協作時,少一點“各掃門前雪”的推諉,多一點“主動補位”的擔當;面對復雜問題時,少一點“各自為戰”的局限,多一點“抱團取暖”的智慧。讓每一份努力都能匯聚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動能。 薪火相傳守初心,用“接力跑”續寫奮進篇章。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二十一號,從首次載人航天到常態化太空駐留,中國航天的輝煌,是一代代航天人“一棒接著一棒跑”的結果。此次兩個乘組的會師,既是老隊員對新隊員的傳幫帶,更是航天精神的接力傳承。這種“傳幫帶”不是簡單的技術交接,更是責任的傳遞、初心的延續。年輕干部成長路上,要主動扛起“接力棒”的使命。要向前輩學習群眾工作的“土辦法”、處理難題的“硬招數”,在耳濡目染中積累經驗;對自己經手的工作,不僅要“做好當下”,更要“著眼長遠”,把好做法、好經驗梳理總結,為后續工作鋪路搭橋。正如航天事業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不斷超越,年輕干部也將在持續傳承中開創新的輝煌。 這場太空會師,是里程碑,更是啟航的號角。它告訴每一個奮斗者:最亮的星不在天邊,而在腳踏實地的前行路上。以航天精神為羅盤,以精準為舟,以協作為槳,以傳承為帆,必能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用實干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