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銘記歷史明方向,堅守大義促統一》☆
“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孫中山先生的箴言,在臺灣光復八十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愈發振聾發聵。 連日來,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活動在全球多地陸續舉行。八十年前,在臺北中山堂的受降儀式上,隨著陳儀那句“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的莊嚴宣告,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寶島臺灣終于重回祖國懷抱,不僅洗雪了《馬關條約》割讓國土的百年屈辱,更標志著中華民族在歷經深重苦難后走向覺醒與復興的重要轉折。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緬懷先輩的奮斗與犧牲,更是為了在時代洪流中校準航向,汲取前行的智慧與力量。 昭彰歷史真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光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法文件明文確認的歷史定論。1945年10月25日,臺北公會堂那一聲“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的宣告,不僅是地理疆域的回歸,更是國際正義對侵略罪行的審判。然而,時至今日,民進黨當局卻公然歪曲歷史、美化殖民統治,企圖以“去中國化”的迷霧遮蔽真相。這類數典忘祖的言行,是對歷史的背叛、民族的背叛。史實鑿鑿,豈容抹滅,在艱難困苦的年代,兩岸中國人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錚錚鐵骨戰強敵,趕走侵略者,收復寶島。今天,我們更不會容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被破壞,決不允許臺灣光復這一抗戰勝利成果被剝奪。 凝聚兩岸認同,共鑄民族精神根脈。五十年殖民統治下,臺灣同胞從未屈服。“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從八卦山血戰到火燒莊抗敵,從李友邦組建臺灣義勇隊到林家滿門忠烈赴國難,無數臺灣兒女以生命詮釋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他們跨越海峽投身全民族抗戰,用行動證明,根在大陸,魂系中華。當《烽火記憶 兩岸同聲》的旋律在兩岸青年口中傳唱,當《臺北姑娘》的廣播劇喚醒沉睡的記憶,我們應以共同的歷史記憶為紐帶,深化文化交流與心靈契合,讓“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認同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匯聚起共護家園、共謀復興的磅礴力量。 捍衛主權尊嚴,堅守領土完整底線。“恢復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無比驕傲!”這是1945年臺灣光復時無數同胞發自肺腑的吶喊,這份尊嚴,源于國家主權的完整與民族地位的獨立。130年前,臺灣慘遭外族侵占,是中華民族近代屈辱的縮影,給全民族留下了剜心之痛。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臺灣,民眾“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風云變色,若無天地”。臺灣光復的偉大意義,正在于它徹底洗刷了民族恥辱,彰顯了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意志。當前,“臺獨”分裂勢力勾連外部干涉,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其行徑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我們必須銘記,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圖謀都注定失敗。要以堅定意志和有力舉措,堅決反制“臺獨”挑釁,捍衛來之不易的統一成果,守護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 砥礪民族復興,同沐祖國強盛榮光。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出發。王滬寧同志在紀念大會上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臺灣光復的歷史啟示我們,只有國家強大,民族團結,才能抵御外侮、光復失地。今天,中華民族正邁向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真誠希望兩岸同胞共護抗戰勝利成果,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兩岸攜手并進,共創未來,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將共享作為中國人的自豪與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