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鎮《從“有”到“優” 開啟中小學生心理護航新篇章》☆
近日,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心理健康十條”)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一政策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系統性回應,更標志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從“被動干預”向“主動護航”的戰略轉型。 理念升級,從“救火”到“防火”的系統性重構。長期以來,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多局限于對已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干預,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模式難以從根本上構建預防體系。“心理健康十條”的突破在于,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預防為主”的導向,通過定期心理測評和“一生一策”成長檔案,推動心理健康工作從“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警”。要求每學期開展兩次心理健康篩查,相當于為每位學生建立動態心理數據庫,使潛在風險可追蹤、可干預。這種轉變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規律,正如身體疾病預防需定期體檢,心理健康的維護同樣需要科學化、常態化的監測機制。 資源整合,破解師資與課程的雙重瓶頸。政策落地需堅實的資源支撐。過去,專業心理教師短缺、課程體系碎片化等問題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心理健康十條”直擊痛點,一方面,明確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教師并通過培訓班主任、學科教師構建“全員心育”網絡;另一方面,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課體系,推動其從邊緣化“軟任務”轉向核心“硬指標”。探索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藝術等結合,通過情境模擬、團體活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這種資源整合不僅彌補了城鄉、區域間的資源差距,更通過課程標準化確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惠性與專業性。 協同賦能,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支持網絡。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需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現實中,學校教育的成果可能因家庭溝通方式不當或社會支持缺失而大打折扣。“心理健康十條”創新性地提出家校社協同機制,要求社區設立心理服務站、家長學校每學期開展專題培訓等。通過“家長心理課堂”幫助家長理解青春期心理特點,通過社區“親子工作坊”改善家庭溝通模式,有效打破了教育孤島。尤其對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這種協同機制能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持續性的心理關懷網絡。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立德樹人的基石,需教育者以專業能力與持久熱忱,家庭以理解與陪伴,社會以包容與支持,共同構筑一道堅實的青春防線。唯有如此,才能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自信成長,為民族未來奠定健康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