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街道《讀懂游客需求,激活文旅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市場數據情況。根據國內居民出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前三季度,國內居民出游人次49.98億,比上年同期增加7.61億,同比增長1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游人次37.89億,同比增長15.9%;農村居民國內出游人次12.09億,同比增長25.0%。 如今,文旅產業愈發成為各地撬動消費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少景區尤其是中小景區存在“千景一面”等困境,有的地方產品核心競爭力不足,游客復游率低;有的收入模式單一,二次消費拓展不足;一些景區缺乏基礎的線上營銷能力,客流依賴線下散客,抗風險能力差;有的景點自主造血能力不足,依賴政府補貼......針對類似困境,要充分激活文旅市場,拉動區域消費增長,還需依托文化底蘊,持續打造旅游新場景,發揮文旅對就業、民生的強帶動性。 從同質競爭到特色IP,文旅市場競爭激烈,誰會講故事,誰的故事好,誰就能在文旅市場的賽道中領跑一步。好的景點一定有好的“記憶點”--“好客山東”言簡意賅、富有吸引力;成都以慢節奏的市井煙火氣,享有“休閑之都”的美譽;“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標語,把河北的“宣傳單”塞到網友手里;......循著出圈的標簽,游客出行就有了具體方向,心甘情愿趕過來、住下來。 文旅市場要持續煥發新活力,不能只依靠景點本身和創意宣傳,還要不斷打磨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更好地留住人心。無論是哪種文旅形式,都需要涵養精品意識。當下,“民俗游”“文化游”“美食游”等深入體驗城市生活、風土人情的旅游方式,愈發受到歡迎,展現了游客們日漸豐富和細致的消費需求。為此,要深挖地方文脈,塑造出不可復制的城鄉氣質,用文化塑造鮮明特色,把文旅這篇文章做深、做活、做暖。 不同群體之間,消費的主張與需求不盡相同。18-30歲客群消費趨勢是“小眾化、社交化、定制化”。許多年輕人愛打卡、愛找“搭子”、愛追尋新奇體驗。為此,蘇州文旅發布“收集100種文博色”全城碰頭計劃,聯動50家商家打造特色打卡場景,市民與游客可通過領手賬、集印章、兌好禮的方式,沉浸式感受蘇州文博魅力與江南秋日風情。通過“集章打卡”這一趣味形式,讓更多人走進蘇州的文化空間,將年輕游客被動式參觀變成交互式體驗,在古典文化與現代審美間找到了平衡點與契合點,自然能贏得廣泛的點贊。除此之外,還有“親子游”兩代間的共鳴需求,“情侶游”男女間的情感交互需求,“銀發游”的舒適與安全需求等,能因人制宜,營造暖心的旅居和服務環境,就能構建起游客與文旅市場的雙向奔赴的橋梁。 一個城市、一個景點的火爆出圈,所依靠的不是什么玄妙高深的技巧,聽得懂訴求,看得到努力,扎根主職主業、用心回饋游客,謹守這一樸素的經營之道,往往才是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