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以五年規劃之筆,續寫好“人民至上”新篇章》☆
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并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站在2025年這一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十五五”規劃,高瞻遠矚地引領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路,這既彰顯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卓越能力,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底氣所在,更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廣大黨員干部續寫“人民至上”新篇章指明了奮斗方向。 校準“民聲”航向標,讓規劃初心始終朝向民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戰略規劃的生命力,源于對民心所向的深刻回應。浙江杭州一名80后街道干部利用業余時間與外賣小哥風雨同行,“騎手友好服務街”的暖心答卷打造出基層治理新樣板;河南周口“蹭飯書記”用一碗飯拉近干群距離,用腳步丈量村莊邊界,將村民真實困境與真切期盼記在心間……實踐表明,群眾對民生冷暖、發展堵點的感受最直接,只有真正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來自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的聲音融入國家頂層設計,才能為規劃注入“源頭活水”。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拓展傾聽民聲渠道,建立健全民聲分類處置機制,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方能凝聚起全社會共同參與規劃建設的強大共識,在堅守初心、朝向民心中增強發展的底氣與信心。 筑牢“民智”動力源,讓時代筆觸根植人民沃土。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涉及教育醫療、生態保護、養老就業等多領域的311.3萬條網民建議跨越地域、匯聚民智,每一條建言都飽含著群眾對國家發展的認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每一次對民意的重視與吸納,都凸顯出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融入血脈、落到實處。當“互助性養老”建議被寫入規劃,當“增加社區醫療服務點”的訴求變為現實,當“完善社區垃圾分類設施”的想法轉化為具體舉措,“群眾主動建言、政府積極回應”的互動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要“把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持續完善建言獻策平臺,充分吸收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為規劃注入更加豐富、鮮活的視角和思路,將群眾智慧轉化為制度優勢,為“十五五”規劃繪就濃厚的民生底色。 用好“民憂”檢驗尺,讓發展答卷映照民生溫度。規劃從來不是政府單方面繪制的“紙面藍圖”,而是與人民群眾共同約定的“幸福清單”。群眾期盼就業創業,規劃就聚焦新型經濟業態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群眾關注居家養老,規劃就著力進一步豐富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群眾擔心汽車電池回收問題,規劃就提前謀劃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和監管體系……規劃的“重中之重”是群眾的“急難愁盼”,政策的溫度最終要靠群眾的感受來檢驗。聚焦“規劃為了人民”目標導向,錨定就業養老、醫療保障、生態保護等關切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建立健全成果共享的機制保障,加快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機制,確保“規劃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地落實,在宏偉藍圖上書寫下溫暖厚重、可感可及的民生答卷。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規劃之筆,千鈞之重。從“十三五”“十四五”到“十五五”,從脫貧攻堅歷史性勝利、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到公共服務提質擴面、鄉村振興接續發力,從960萬貧困人口異地搬遷的宏大敘事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藝術寫真等微觀冷暖,當規劃的每一筆寫滿群眾的意愿與期盼,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圖景的時代新篇正徐徐鋪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