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鎮《良渚論壇書寫文明對話新篇》☆
2025-10-22
作者:支薇 瀏覽次數:
大中小
第三屆“良渚論壇”于10月20日圓滿收官,為世界文明對話留下深刻印記。這場吸引60余個國家和地區300余位嘉賓的盛會,以“文明重光: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為主題,舉辦11場主題對話與70余場主旨演講,不僅發布20多條新增水壩遺跡、反山遺址陵寢制度等考古突破,更促成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新增8家成員。良渚論壇超越單一文明展示,以平等為基、科技為翼、共生為魂,為人類文明發展注入 “中國智慧”。 以“平等對話”筑基,構建文明交流新生態。文明對話的真諦在于摒棄偏見、共尋共鳴。本屆論壇最鮮明的突破,是將良渚文明與埃及、瑪雅等文明置于同一對話維度,打破了文明敘事的西方中心框架。這種平等交流一方面可依托論壇成果設立“良渚國際文明比較研究基金”,資助中、法、墨西哥等國學者開展聯合攻關,如法國學者德穆勒所言,深挖良渚作為“早期社會復雜性研究范例”的價值;另一方面應推廣意大利學者馬西尼的實踐經驗,通過跨國研討會讓中國遺產保護方法反向賦能全球。唯有讓每個文明都擁有表達權,文化多樣性才能真正成為人類共同財富。用“科技賦能”破壁,激活遺產當代生命力。數字技術正在讓千年遺產“開口說話”。論壇期間,VR技術帶嘉賓親歷良渚古國變遷,AR場景重現莫角山朝圣之路,浙江大學聯合敦煌研究院研發的土壤精油保護技術,更破解了潮濕環境下的遺址守護難題。未來需深化“科技+遺產”融合:考古端可推廣“良渚模式”,用激光雷達技術復刻更多水壩遺存,為江蘇、湖北等省提供研究范本;傳播端應打造“良渚數字客廳”,結合文物虛擬人講解與稻作文化微短劇,讓年輕人讀懂“城—水—田”格局的智慧。科技不該只是工具,更要成為遺產傳承的“時空紐帶”。靠“共生發展”續航,實現保護利用雙贏。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活在當下”。浙江打造的良渚文化大走廊,通過“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特派員制度,實現了遺址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共生。這種模式值得深化推廣:產業端可提煉神人獸面紋等元素,開發“渚咖稻香”文創系列,讓稻作文明融入日常消費;國際端可借鑒“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40周年紀念展”經驗,組織良渚文物全球巡展,讓西班牙館長塞拉諾眼中的“寶貴財富”惠及世界。唯有平衡文化價值與經濟活力,古老文明才能在當代持續生長。從嚴文明紀念室的學術薪火,到數字展廳的互動體驗,第三屆良渚論壇的價值遠超一場盛會。歷史不是故紙堆里的標本,而是照亮未來的火種。當平等對話消解隔閡、科技賦能激活傳統、共生發展延續活力,五千年良渚文明必將成為人類文明互鑒的永恒燈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