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人民為中心,筑牢農業 “壓艙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它不光是關系著14億人吃飯的大事,更是社會穩定、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開始,黨中央,習總書記帶頭,一直把解決好“三農”問題當成全黨工作的頭等大事。出臺了一大批強農惠農的好政策,讓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充分體現了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長遠謀劃和對民生的擔當。 從“藏糧于地”的布局,到“藏糧于技”的科技支撐,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一直沒停過。全國建的高標準農田已經超過10億畝,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還建了2700多萬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1000多萬公里水渠,1200多萬公里田間道路。這些方方正正、路路相通、水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成了糧食穩產增產的“定心丸”。同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了63.2%,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這些前沿技術也取得了突破。國產先進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和智慧農業的推廣,讓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煥發了新活力,為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強大支撐。這份“糧食安全”的成績單,是國家對咱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更是兌現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莊嚴承諾。 從“脫貧攻堅”的精準幫扶,到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國家對農民的關心照顧從未間斷。農民兄弟的收入,從2012年的人均7917元,漲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17686元,而且連續幾年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國家用產業扶貧的方式給農民“授之以漁”,電商直播、近郊旅游這些新經濟新業態,深挖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現在“四好公路”幾乎通到了所有鄉鎮和村莊。農村電網、互聯網、自來水普及率也大大提高,給農村發展打下了硬基礎。教育、醫療、養老這些公共服務也向農村延伸,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讓農民也能共享發展成果。這些變化,不僅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了,更讓農村面貌一新,讓“農民”成了有尊嚴、有奔頭的職業,讓“新農人”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這份閃爍著綠野金芒的答卷,飽含著國家對農民的深情牽掛,也展現國家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定決心。 站在新的起點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長遠規劃更清晰明了。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用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作動力,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還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水平,千方百計讓農業增效、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牢基礎。這些部署,既著眼當前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又立足長遠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效機制,為未來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新時代的親歷者和受益者,我們深深感受到,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每一項政策、每一筆投入,都是對民生的長遠擔當。這份擔當,體現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選擇里,體現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里,更深深扎根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里。我們感恩國家對農業的重視,感恩政府對農民的關懷,更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農業強則國家強,農村美則國家美,農民富則國家富。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國家的農業農村發展一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