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綠色走廊織就全球航運脫碳新圖景》
當上海港與洛杉磯港的綠色航線完成階段里程碑,當青島港與漢堡港的合作協議落筆生效,交通運輸部在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發布的《國際綠色航運走廊合作倡議》,正為全球航運業脫碳提供中國方案。這一開放倡議不僅是我國海運連接度全球第一實力的彰顯,更是應對航運業占全球近3%碳排放的破局之舉。 立足系統思維,構建全鏈條行動框架。綠色走廊是撬動全產業鏈轉型的系統工程。倡議提出的七項措施構建了完整行動框架,從推進走廊網絡建設織密合作紐帶,到提升清潔能源船舶比重夯實硬件基礎,再到打造零碳港口完善配套支撐,每一環都直擊行業痛點。以上海港為例,其已成為全球少數同時具備LNG和甲醇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這種基礎設施先行的實踐,正是倡議落地的生動注腳。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過去“頭痛醫頭”的局部整改模式已難以應對系統性碳減排挑戰,唯有以走廊為支點,打通全鏈條,才能避免資源投入的“碎片化”與“孤島效應”。要以試點示范為突破,加速基礎設施先行,各參與方應以上海港為標桿,合力推動加注標準統一、關鍵裝備攻關與商業模式創新,為綠色船舶的規模化運營筑牢硬件根基。 彰顯開放包容,激活全球化合作動能。國際合作是倡議的鮮明底色。此次發布的六項共建成果,橫跨亞、歐、澳三大洲,將我國與巴塞羅那港、安特衛普-布魯日港等國際樞紐緊密相連,這生動詮釋了“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為陷入“標準之爭”和“利益博弈”的全球綠色走廊建設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新范式。這種合作并非簡單復制,而是立足不同航線特點的精準施策——跨太平洋的上海港-美西港口走廊側重岸電全覆蓋,亞歐航線則聚焦甲醇燃料加注,展現了“一國倡議、全球適配”的開放思維。未來,要持續深化雙邊與多邊機制化對話,將“共享最佳實踐”常態化,并探索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燃料認證互認體系,降低全球綠色航運的制度性成本。 聚焦關鍵難題,提供可落地解決方案。倡議的深層價值在于破解脫碳難題。當前,綠色走廊建設仍面臨成本、技術與協調等多重挑戰,但這正是轉型的深水區與突破口。全球海事論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綠色航運走廊倡議數量已達62條,但多數面臨協同困境,我國“分享綠色航運最佳實踐”“推動綠色航運創新發展”等倡議,恰為打破壁壘提供了路徑。要鼓勵港口、航運、能源企業及金融機構組建聯盟,共同投資于替代燃料的研發與規;瘧谩M瑫r,政府要加大在碳定價、綠色信貸等方面的引導力度,讓市場力量充分涌動,將挑戰轉化為產業躍升的契機。 航運業脫碳沒有“獨行快”,只有“眾行遠”。交通運輸部的合作倡議,以70個雙多邊海運協定為基礎,用具體項目替代抽象承諾,為全球航運轉型提供了可操作、可復制的范本。當更多綠色走廊在世界大洋上延伸,人類終將實現“更安全、更高效、更綠色”的航運新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