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新區《科學當然需要“真情”——緬懷楊振寧先生》☆
2025年10月18日,103歲的楊振寧先生安詳離去。連日來,從清華園到普林斯頓,從學界泰斗到實驗室里的年輕學子,人們用文字、影像與綿長的思念,共同追憶這位走過一個世紀的科學巨匠。 在這份跨越時空的集體緬懷中,我們愈發清晰地看見:楊振寧先生用他整整百年的人生軌跡,詮釋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真理——科學從來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需要用整個生命去擁抱的熾熱情懷。這份情懷,關乎選擇與堅守,關乎突破與創新,更關乎遠行與歸來。 選擇的熱愛——在烽火中找準人生的坐標。1938年的中國烽火連天,16歲的楊振寧以同等學力考入西南聯大。這個滿懷理想的少年,原本遵從父愿選擇了化學系,卻在備考期間與物理不期而遇。那份對物理定律之美的驚嘆,讓他毅然申請轉系,并獲得了理學院院長吳有訓的特批。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不僅改變了楊振寧的個人命運,更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現代物理學的進程。在物質極度匱乏的聯大校園里,在鐵皮屋頂的教室里,他成為師生交口稱贊的“明星學生”。數學、物理屢奪滿分只是表象,更深層的是他在吳大猷、王竹溪等恩師指引下,對群論與對稱性產生了深刻的理解。那些寫在粗糙草紙上的公式,那些在空襲警報中依然堅持的思考,如同一粒粒種子,在未來的某一天必將長成參天大樹。 突破的勇氣——在權威面前保持思考的尊嚴。1945年,楊振寧遠渡重洋,開啟了他的國際學術生涯。這位來自東方的年輕學者,很快就在國際物理學界嶄露頭角。他尊重學術傳統,卻從不盲從權威;他潛心鉆研經典,卻敢于提出質疑。 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這一顛覆性的理論讓他們榮膺諾貝爾獎,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但這僅僅是開始。隨后他與米爾斯共創的“規范場論”,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被學界譽為“可與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比肩的貢獻”。他總是說,在西南聯大形成了自己的學術“taste”——那是一種將深厚學識與創新勇氣完美結合的智慧。 歸根的深情——把最后的光熱獻給最初的土地。“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走了很遠的路,最終又回來了。”這句樸實的話語,蘊含的是半個多世紀不變的家國情懷。早在1971年,在中美關系尚未正;哪甏,他就冒著風險首次回到新中國訪問,成為中美學術交流的“破冰者”。2003年,已屆耄耋之年的他做出了人生中另一個重要決定: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到清華園定居。這不是衣錦還鄉的榮歸,而是將余生完全奉獻給祖國科教事業的鄭重選擇。在籌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唯留得下的學術成果”這一標準。從引進頂尖人才到籌措研究經費,從規劃學科發展到培育學術氛圍,他都親力親為。2013年在北京大學的那場精彩對談中,他將治學精髓概括為“真情、妙悟、鑄文章”三部曲,強調“科學當然需要真情”,并勉勵年輕人“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先生已逝,風骨長存。正如《人民日報》對他的評價:“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他讓我們深信:科學探索需要的是永不停歇的熱情與執著。而今,當新一代學子在實驗室里追尋真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選擇時,這份情懷必將薪火相傳,并照亮更多年輕人走向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