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守護舌尖幸福 端穩大國飯碗》☆
10月1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各級糧食應急加工企業由5448家增加到6872家,增長了26%;糧油應急日加工能力由120萬噸增加到178萬噸,增長48%,一天加工量夠兩天吃。糧食應急供應網點由4.3萬家增加到5.9萬家,增長37%;依托這些網點,成品糧油應急日供應能力由106萬噸增加到167萬噸,增長57%。這些成果,是“十四五”糧食安全工程的有力見證,更是國家守護民生底線的實力彰顯。 糧食應急保供能力的躍升,源于未雨綢繆的戰略布局。“十四五”期間,我國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如同應對風險的“作戰圖”,明確各級職責與行動路徑,讓應急響應有章可循。同時,7個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組織建設,織就一張緊密的“保障網”,實現小災自救、大災協同,最大限度穩住糧食供應基本盤。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布局,正是基于對糧食安全極端重要性的深刻認知:充足、穩定的糧食供應,是社會運行的“壓艙石”,更是群眾安居樂業的“定心丸”。 真正的糧食安全,既要有“倉廩實”的底氣,更需具“通脈絡”的敏銳;既要盤活“存量棋”,更要下好“聯動棋”。從田間收儲到工廠精深加工,從多式聯運到社區便民網點,我國正構筑無縫銜接的應急保障鏈。這種全局性謀劃貫穿三大維度:地理上“區域協同網”縱深拓展,功能上“戰備應急倉”動態轉換,機制上“政社企聯動”同向發力。這種制度性突破,最終凝練為生活的溫度——城鄉居民“隨需隨購平價糧”的從容,“米袋子穩、日子甜”的篤定,以及“智慧糧庫”“數字糧貿”創新模式的生動實踐,共同夯實中國人飯碗端得牢、端得穩的根基。 民以食為天,糧以安為基。“十四五”階段糧食保障體系的完善,每一處布局、每一環優化,皆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深刻彰顯,更是抵御風險、穩住民心的有力屏障,彰顯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定決心。展望“十五五”,從政策框架的“頂層設計”到基層糧倉的“毛細血管”,我國正以系統思維織就一張立體的糧食安全防護網。這張網,既守護著14億人“舌尖上的幸福”,又夯實著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更向全球傳遞著一個負責任大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擔當與情懷。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交匯的歷史節點,中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已邁入新階段。它以制度優勢為經緯,以科技創新為針腳,織就了縱橫貫通、平急結合的現代化糧食安全防護網。未來,隨著數字技術與糧食產業鏈深度融合,隨著區域協同機制持續優化,中國將不斷筑牢“倉廩實、流通暢、應對靈、民心安”的糧食安全新范式。這份堅實保障,既照亮了千家萬戶升騰的煙火氣,也映照著大國治理的智慧與溫度,更以中國實踐為全球糧食治理注入持久而溫暖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