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匯聚“凡人微光”,讓“好人精神”綻放時代光芒》☆
近日,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舉辦,共有138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光榮上榜。這些“好人”并非遙不可及的英雄,而是我們身邊平凡如塵的普通人,卻以一點一滴的善行義舉,匯聚成溫暖社會的璀璨星河,生動詮釋了“好人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動人力量。 甘于奉獻,于平凡崗位書寫不凡篇章。好人精神,體現在對職責與初心的堅守。無論是扎根深山牧區、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的賽力克波力·庫萬德克,還是半生潛心收集黨史、賡續紅色血脈的退伍老兵吳岱根,他們都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需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這種奉獻精神源于對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價值的執著追求,他們的付出或許不為人知,但每一份堅持都在為這個時代添磚加瓦。從張桂梅堅守大山辦教育,到黃文秀將青春獻給扶貧事業,無數例子證明,真正的偉大不在于崗位的高低,而在于能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并為之不懈奮斗。這種精神啟示我們,偉大往往孕育于平凡之中,只要心懷熱忱、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能在自身崗位上發光發熱,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份子。 勇于擔當,在危急時刻彰顯人性光輝。好人精神,彰顯于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姚士章老人身患癌癥,卻在寒冬中奮不顧身跳河救人;靳宗友一諾千金,十七載深山守墓不移其志。他們以行動告訴我們,“見義勇為”與“誠實守信”并非口號,而是融入血液的品格。這種擔當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延續與發展,而在價值多元的今天,這種精神更顯珍貴。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義無反顧,面對漫長堅守時的初心不改,都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生動的詮釋。他們的選擇不僅拯救了生命,守護了承諾,更在人們心中播下了善的種子,讓“好人”二字更具重量與溫度。 樂于向善,以溫暖微光匯聚道德江河。好人精神,流淌于日常生活中的溫情善舉。三十余載默默付出、照料無血緣關系親人的段德才,以及那些未具姓名卻同樣可敬的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者,他們用善良構筑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橋梁。這種向善的力量看似微小,卻是社會文明最堅實的基礎。古人云:“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的積累不僅提升個人修養,更能形成強大的社會正能量場。從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到現代志愿服務精神的普及弘揚,中華文明始終將“與人為善”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這些“日常煙火里隨處可見的溫暖微光”,正在潛移默化地滋養著社會文明的根系,激發更多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形成“人人爭當好人,人人敬仰好人”的良好氛圍。 “德不孤,必有鄰”。“中國好人”是一個光榮的符號,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新征程上,我們應當主動發現好人、學習好人、爭當好人,讓“好人精神”如春風化雨,浸潤人心,激勵更多人在平凡中創造不凡,共同書寫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燦爛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