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筑牢農業強國建設的人才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全體師生回信。習近平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你們弘揚優良辦學傳統,矢志強農報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努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專業人才,為建設農業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全面推進,對新時代農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對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賦予了新使命。作為與農業、農村、農民聯系最為緊密的高等教育單位,涉農高校應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錨定農業領域重大發展需求,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以高等農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農業強國人才根基。 精準滴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以“前瞻意識”打造教育矩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開展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既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應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國家科技前沿趨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抓手。中國農業大學重構“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人文社科”五大平臺課程體系,聚焦交叉融合,破除人才培養專業壁壘;華中農業大學整合多學科資源,構建“生物學+人工智能+工程學”課程群,設立“一生一案”個性化培養方案,前瞻部署培育增量。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深挖基礎學科內在潛力,精準定位特色方向,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瞄準急需領域和科技前沿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與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必將為服務支撐強國建設貢獻更大高等教育力量。 實踐賦能,深化培養模式改革,以“創新思維”升級人才生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創新人才,也要實用人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必須把服務鄉村振興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在實踐教育中強化能力培養。從深耕田間地頭的“1+3”實踐能力提升體系到“學科基礎-專業技能-綜合訓練-創新拓展”四層遞進全鏈條實踐訓練,從“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的育人路徑到覆蓋種業、生態、草牧業的全產業鏈綜合練兵……多所高校的案例表明,唯有注重實踐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將“高精尖缺”人才培育深度融入農業產業發展全過程和各環節,才能推動實現課堂學習與農業生產實際的融洽共生。通過系統化實踐體系、科研資源轉化,打造全鏈條、全場景、全周期立體化實踐育人范式,必將提升新型農業人才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充分激發學生強農興農的使命動力。 多元合作,建立協同育人機制,以“戰略眼光”激活發展動能。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涉農高校、涉農科研院和涉農企業共同的使命,筑牢農業強國建設的人才根基,必須推動涉農高校與科研院所、地方的全方位合作,以融合共生、內外協同為導向,逐步建立協同育人、合作攻關的長效機制。從黑土地保護上的“梨樹模式”到推動黃淮平原大開發的改土治堿,再到康紹忠團隊用先進節水技術破解石羊河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窘境,中農大通過強化產教研融合和校內外融合體系,幫助破解地方難題,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構建“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強化校政協同、校企協同、國際協同,以創新、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統籌教育教學資源,必將為深入貫徹“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一體化布局寫下生動注腳,激活“三農”發展新動能。 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育。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為指引,加快涉農高校改革與創新發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高質量人才培養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強國興農育英才的時代新篇正徐徐鋪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