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讓藝術之鐘,為幸福生活而鳴》☆
近日,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新聞發布會宣布,本屆金鐘獎以“時代金鐘·華彩樂章”為主題,將于10月在成都舉辦系列音樂活動,并恢復設立作品獎、擴大表演獎規模,優化評審機制,進一步提升獎項的公正性與權威性。藝之所興,民之所向。文藝工作者須以人民感受引領創作方向,以群眾口碑衡量藝術價值,俯下身子聽民聲,潛心創作譜華章,努力書寫“文藝為人民”的生動實踐。 辦任何文藝活動、推動任何藝術創作,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眾的審美獲得感和文化幸福感。只有讓群眾真正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享受到文化的滋養,文藝工作才算做到實處、見到成效。倘若活動搞得轟轟烈烈,群眾卻覺得“隔著一層”,感受不到藝術的溫度與力量,那就說明文藝與人民的連接還不夠緊密。群眾對文藝的感知是具體而真實的,往往通過一場動人的演出、一首貼近生活的歌曲、一次親切的藝術互動,真切感受到文藝的存在與價值。從金鐘獎增設作品獎鼓勵原創,到擴大表演獎門類豐富藝術表達,再到舉辦產業座談、金鐘快閃等80余場活動推動藝術走進生活,這些看似專業的“藝術事務”,恰恰是群眾感知文化福祉的重要窗口,更是文藝惠民的關鍵抓手。應當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文藝供給的期待,用心用情策劃組織群眾可感、可及、可參與的藝術活動,把藝術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與認同感。 文藝工作成效如何,藝術活動辦得好不好,不能僅憑主辦方“自我評估”,而要傾聽人民群眾的真實反饋。群眾的感受既體現在音樂廳里的掌聲中,也蘊藏在街頭巷尾對快閃活動的贊嘆里;既反映在網絡平臺的評價留言中,也滲透在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選擇里。唯有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才能準確把握藝術與人民之間的共鳴點,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落到實處。應當主動走進社區、校園、商圈,通過舉辦民情懇談會、藝術沙龍、線上意見征集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群眾對演出內容、活動形式、服務體驗等方面的意見建議,既關注“點贊聲”,也重視“吐槽語”,在群眾反饋中找準文藝工作的改進方向。要持續拓寬民意溝通渠道,完善群眾評價機制,把人民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作為衡量藝術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讓金鐘獎真正成為人民認可、群眾歡迎的音樂盛事。 傾聽民聲,更要回應民盼,用實實在在的藝術成果服務人民、惠及群眾。群眾對金鐘獎的關注與期待,既是對音樂藝術的熱愛,更是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倘若對群眾的反饋充耳不聞、對合理的建議置之不理,就容易讓文藝活動淪為“自娛自樂”,失去人民的根基。對于群眾反映的節目內容、活動形式、服務體驗等問題,要以“馬上就辦”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及時優化調整,不斷提升活動的藝術品質與服務水準,讓群眾看到了改變、感受到了進步。要增強文化服務的敏銳性和前瞻性,從群眾意見中洞察審美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做好藝術創作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長期規劃,推動藝術活動從“一場熱鬧”向“持續滋養”深化,從“單項輸出”向“雙向互動”升級,讓金鐘獎不僅是一場音樂賽事,更成為滋養人民精神生活、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平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次旋律響起時,都能感受到藝術的溫度、文化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