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用制度弘揚義舉,讓點點微光匯聚成炬》☆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具體體現。10月9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發布的2025年第二、三季度見義勇為勇士榜,69位平民英雄的名字與事跡被鄭重記錄,這份榜單不僅是對義舉的褒獎,更成為映照社會文明溫度的“明鏡”。 從暴雨洪災里拼力轉移群眾的李風國、樊兵兵,到直面危險勇斗歹徒的“00 后” 女孩許一菡,再到縱身深井救人的女輔警布帕太姆——這些平凡人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彰顯了人性中最閃耀的善意,也體現了制度對義舉者的維護和托舉。 制度是激勵善行的催化劑。見義勇為的本質是利他主義,但現代社會不能僅依賴道德自覺。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依法依規確認見義勇為行為超過3萬例、見義勇為人員近4萬人,及時、公開的表彰機制能夠有效強化正向激勵。江蘇省推出《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規范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泰州市建立見義勇為“確認、褒獎、宣教、保護、組織”“五大體系”,有力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 ...這些制度性舉措不僅讓英雄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尊重,更向全社會傳遞了“德者有得”的價值導向。當制度賦予善行,凸顯可見的榮譽和保障,才能進一步激發更多人“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本心。 筑牢善行義舉風尚也需要具體暖心舉措的托底。近年來,通過專項財政資金與福彩公益金等多渠道投入,全國已建立起覆蓋城鄉的見義勇為服務網絡,累計建成4.3萬個見義勇為工作站,發放撫恤獎勵資金超15億元,用實實在在的投入,激活了“社會正義神經元”。這些投入不僅體現在資金規模上,更展現了人性關懷、精準切入的具體設計,各地探索的“一事一獎”即時表彰、乘車優待、醫療優先等貼心服務,使善行義舉獲得及時有效的制度回應。這種常伴身邊的制度保障,如同滴灌文明風尚成長的水利工程,讓見義勇為的種子在社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成為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識和生動注腳。 制度更應培育好勇為善治的生態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見義勇為的再升華,就是要將個人義舉轉化為群體行動。武漢“夜間守護聯盟”、泰興水上搜救工作站等組織的興起,正是制度培育下“見義眾為”的生動實踐。通過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完善教育培訓體系、暢通協作聯動機制,系統性地積累一個個微光矩陣,將分散的善意凝聚成的文明共識,讓越來越多的人在社會組織內參與見義勇為,便能形成“影響人、感染人、帶動人”的良性生態系統,推動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崇高的事業呼喚崇高的品德,新時代新征程更需要榜樣的力量、榜樣的激勵。只有從制度上健全見義勇為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宣傳機制、培育機制,才能推動從“見義勇為”到“見事有為”,激起人們互幫互助的本性善意,不斷開創基層治理、群眾自治格局新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