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制度之盾,筑牢校園食品安全生命線》
每天中午11點,千萬縷炊煙從各座校園食堂開始升空,這絲絲縷縷的煙火氣承載著多少家庭的牽掛,要讓這份牽掛持續向好就成了我們不變的期望。 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學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購驗收管理工作指引》,就是為了進一步健全校園食品安全制度體系,切實提升校園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這一份指引就是做好校園食品安全工作的行動指南。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線。民生問題無小事,校園食品安全更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古人深刻認識到"民以食為天"的重要性,將食品問題擺在治國安邦的突出位置。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身體處于發育的關鍵階段,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高。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守護校園食品安全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實際行動,切實筑牢師生健康的安全防線。 每起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對社會信用體系的沉重打擊。去年12月6日,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10起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9月11日發布8件涉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涉及食材供應商、供餐飯店、食堂經營者、監管主體等,一時間令人嘩然。這些惡行為何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我想還是因為制度不夠精密、監管不夠嚴格。 制度的核心價值在于讓違規成本遠高于守法成本,形成良性激勵。《工作指引》明確指出要從源頭把控關鍵環節,要求學校建立嚴格的供應商準入機制和食材追溯體系,確保每一粒米、每一顆菜都經過層層把關。通過定期抽檢和信息公開制度,能夠及時發現并消除潛在風險,將食品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指引還強調了學校主體責任,督促各級教育部門和市場監管機構聯動協作,形成全覆蓋的監督網絡,讓制度真正落地生根。 多元共治是構建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推動治理模式由單一主體主導向多方協同參與轉變。創新拓展了家長委員會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實現從被動旁觀到主動監督的角色轉變;引入教職工代表大會充分發揮內部民主監督作用,成為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力量;通過負責人陪餐制抓牢校園食品安全的最后一扇門,有效防范因貪污腐敗導致的食材問題,保障學生用餐安全。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守護學生飲食安全就是守護國家未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離不開食品安全保障,不僅要確保學生吃得飽,更要保障學生吃得好。只有切實保障學生營養攝入,才能促進學生體魄強健、思維清晰、方向明確。要確保食品安全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堅實保障,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因此,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完善制度執行機制,確保每一項規定都落到實處。通過建立常態化監督評估體系,定期對供應商資質、食材質量、加工流程進行動態審查,及時發現并堵塞管理漏洞。同時,激發社會各界的參與熱情,鼓勵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曝光違規行為,形成全民共治的輿論氛圍。只有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真正實現校園食品安全的閉環管理,讓每一餐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