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筑牢校園膳食安全堤壩 規范大宗食材采購》☆
校園膳食安全是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底線工程。大宗食材作為校園餐的“源頭活水”,其采購環節的規范與否,直接決定了膳食安全防線的牢固程度。近日,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學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購驗收管理工作指引》,旨在進一步規范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購驗收管理工作。從米面油到肉蛋菜,唯有把采購流程置于制度的籠子里、曬在監督的陽光下,才能真正守護好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規范大宗食材采購,首先要扎緊制度籬笆。校園采購領域的腐敗與安全隱患,往往源于制度漏洞與執行缺位。《指引》以“全鏈條、可追溯、強問責”為核心明確要求,供應商須具備合法資質且近3年無安全事故,采購需執行“三重一大”程序并建立“雙人聯檢”制度,這為采購環節劃定了剛性紅線。采用“五步驗收法”,集體驗收,公開透明。對于驗收不合格或禁止采購的食材,應當場退回或銷毀,并如實記錄,讓資質審核、招標選擇等環節有據可依。 規范校園大宗食材采購,既需制度“硬約束”,更需技術“巧賦能”。數字化手段的深入,不僅能破解信息不對稱、監管滯后等傳統難題,更能為校園膳食安全筑起“智慧防線”。傳統采購中,供應商資質審核靠紙質材料、食材價格對比憑人工記錄,既容易出現“漏審”風險,也難避免“人情定價”。如今,多地搭建的智慧采購平臺,將合格供應商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每批次食材檢測報告全部搬上網,學校采購人員無需線下奔波,即可在線查詢資質有效期、追溯產地來源,甚至能通過價格走勢圖對比不同供應商的報價,實現“貨比三家”的高效化與透明化。此外,技術賦能讓風險防控從“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警”。校園食材安全的關鍵在于及時發現農殘超標、過期變質等問題,而傳統“抽檢+人工記錄”的模式,往往存在檢測滯后、數據零散的短板。數字化系統則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將風險防控前置,也優化了食材成本。 經費監管與社會共治形成規范合力。校園餐費能否真正用在食材上,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核心是用“剛性規則”守住錢袋子,通過專用賬戶管控經費流向、多元監督激活社會參與,讓每一筆餐費都用在食材上。只有政府扛起“主導性”監督責任,從紀檢監察的“重拳出擊”到市場監管的“日常巡檢”,再到家長群體的“全程參與”,多方力量形成監督網,才能讓采購腐敗無處遁形。 校園膳食安全沒有“休止符”,大宗食材采購規范更需久久為功。從政策制度的完善到技術手段的升級,從經費管控的強化到社會力量的參與,唯有將每一個環節都筑牢夯實,才能讓學生吃得安心、家長看得放心,讓校園餐桌成為守護成長的安全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