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以專利創新為鑰 啟高質量發展之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深刻論斷,為新時代的創新發展錨定了核心航向。近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在遼寧大連舉行。這場知識產權領域的“盛會”,不僅集中展示了我國的創新成果,更以專利轉化運用的實際成效,勾勒出科技賦能發展的深層邏輯,為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的注腳。 盛會聚勢,以平臺之力激活創新價值。專利的價值,首先在于“被看見”。只有讓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跳出技術文檔,才能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特色展區和多場配套活動的舉辦,本質上是為創新主體構建“對話通道”:高校科研機構能夠亮出技術“家底”,企業可以精準尋覓轉型“良方”,產業鏈上下游能夠打通技術協同“堵點”。這種平臺化思維的核心在于,創新不是孤立的“閉門造車”,而是開放的“生態共舞”。只有搭建更多讓專利“發聲”、讓需求“落地”的平臺,才能推動創新成果從“沉睡”走向“活躍”,為高質量發展匯聚分散的創新勢能。 攻堅破局,以核心技術夯實產業根基。中國專利獎的獲獎成果,向來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晴雨表”。本屆獲獎專利覆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制造、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高含金量”,更凸顯了對產業升級的“強驅動力”。專利技術正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賦能”的跨越,這正是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的生動體現。從破解“卡脖子”困境的實踐來看,核心專利的突破往往能帶動整個產業“突圍”。無論是打破國外壟斷的技術、優化產品體驗的創新方法,還是保障特殊人群需求的劑型改進,這些成果的共性在于:扎根產業痛點、瞄準市場需求,以“單點突破”帶動“系統升級”。只有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持續攻關,以專利為“利器”打破技術壁壘,才能為產業升級注入“硬內核”,為經濟發展提供“硬支撐”。 制度護航,以生態優化厚植創新沃土。創新活力的迸發,離不開制度環境的“陽光雨露”。專利作為知識產權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產生與轉化的全過程,都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駕護航。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評選經過嚴格評審、社會公示后確定結果,既保障了評選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更通過多層次獎勵體系,向全社會傳遞“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鮮明導向。從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到簡化專利轉讓流程,再到加強對侵權行為的懲戒,我國持續優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讓“創新有回報、侵權有代價”成為社會共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滿意度持續提高,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的穩步上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個公平、高效、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不僅能讓創新主體敢于投入、勇于探索,更能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向中國匯聚,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引力場”。只有持續織密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網絡”,才能讓創新“幼苗”長成“參天大樹”,讓高質量發展的“沃土”更加肥沃。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唯在務實。”從大連專交會上成果的閃耀,到中國專利獎背后的攻堅突破;從專利轉化的“量質齊升”,到制度保障的“持續加碼”,我國正以專利創新為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杠桿”。當前,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號角已經吹響,專利創新的價值將更加凸顯——它不僅是技術突破的“見證者”,更是產業升級的“推動者”、國家競爭力的“象征者”。未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更多專利成果將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集成”,從“技術領先”轉向“產業引領”,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以專利創新為鑰,我們定能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讓中國經濟在全球競爭浪潮中行穩致遠、再譜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