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四個統一”管出農村供水新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水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和重要帶動力量。水利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超半數的縣域實現農村供水“統一管理、統一監測、統一運維、統一服務”,并完成高達40.7萬處工程的維修養護。標志著我國農村供水工作的重心,正從大規模工程建設轉向高質量、可持續的精細化管護。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深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力量,要勇挑重擔、積極作為,深刻創新管護機制,精準破解“山水工程”,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過去,許多農村地區面臨“建設易、管護難”的困境。工程建成了,卻可能因維護不善、責任不清而“帶病運行”,甚至閑置荒廢。水利部推動的“四個統一”,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將過去可能存在的分散、粗放管理模式,整合提升為集約化、規范化的現代管理體系。統一管理避免了“政出多門”,明確了責任主體;統一監測如同為供水系統裝上了“智慧大腦”,實時掌控水質水量,防患于未然;統一運維引入了專業化力量,確保了工程長期穩定運行;統一服務則直接惠及千家萬戶,提升了農民的用水體驗和滿意度。這“四個統一”環環相扣,共同構筑了一道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堅固屏障,實現了農村供水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質的飛躍。 水利部推動的從傳統管理向數智化管理轉變,是此次機制創新的核心引擎。通過政府監管、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多元共治模式,農村供水工程不再是“孤島”,而是被納入了現代化、市場化的良性運行軌道。線上線下服務的深度融合,讓農民像城市居民一樣,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報裝、報修、繳費,享受便捷高效的“水務服務”。浙江遂昌縣“縣級統管、城鄉同質”的實踐,更是提供了鮮活樣本。“不落一戶一人”體現了公平普惠的民生溫度,“1小時快速響應、24小時常態服務”則樹立了農村公共服務的新標桿。這充分證明,通過機制創新和技術賦能,實現城鄉供水服務的均等化并非遙不可及,它正在廣袤的鄉村大地變為現實。 小水滴映照大民生,夯實鄉村振興之水基礎。穩定、安全、便捷的供水,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不僅是保障農民身體健康的基本民生,更是發展鄉村產業、優化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文明程度的先決條件。40.7萬處工程的維修養護和“四個統一”管護模式的推廣,猶如為鄉村振興的肌體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它解放了為水所困的勞動力,催生了庭院經濟、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讓鄉村更具生機與活力。這筆寶貴的水利資產,正轉化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動能。 管護機制創新的“水故事”,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注腳。農村供水工程的不斷完善,“四個統一”管護模式在超過半數縣域的落地生根,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基層的細微實踐。這汩汩清流,管出了效率,護出了質量,更凝聚了民心。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民生工程,不僅是磚石水泥的堆砌,更是制度、技術與服務的系統升級。當每一位農村居民都能穩定地用上放心水、方便水,鄉村振興的基石將更加牢固,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將越發寬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