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從水龍頭看振興 感悟一滴水里的中國鄉村之變》☆
水利部數據顯示,“十四五” 期間全國超半數縣域實現農村供水統一管理、統一監測、統一運維、統一服務,完成 40.7 萬處工程維修養護。這一組數字背后,是一條條管道的延伸,更是億萬農民生活品質的躍升,標志著我國農村供水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加速邁進。 以數智化為引擎,以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農村供水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具溫度的民生注腳,它讓城鄉同質的美好愿景,真正流淌進千家萬戶的水龍頭。 從散亂管到統管服的治理升級。長期以來,農村供水存在重建輕管、責任分散、標準不一等難題,導致供水不穩定、水質難保障。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作出重要指示,水利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兩年來,全國各地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改造,實施農村供水縣域通管和專業化管護,打破“九龍治水”的困局,農村供水工程布局加快完善,運行管護能力得到系統性提升,堅強有力的農村供水應急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浙江義烏作為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提質升級行動規劃引領下,義烏著力構建“三網融合”的供水工程體系,如今已率先實現“農村供水數字化接入率、膜處理工藝覆蓋率、水質監測覆蓋率”三個100%。義烏試點的成功為金華全市推廣縣級統管提供了經驗。目前金華已落實9家縣級統管單位,構建“專業統管+屬地協管”責任體系,打造農村供水1-2小時服務圈,農村自來水水質達標率穩定在 98% 以上,印證了統一管護對水質保障的核心作用。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的管理蝶變。傳統農村供水管理依賴人工巡檢、經驗判斷,難以實現精準調度和快速響應。如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農村供水的管理范式。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搭建了智慧水務云平臺,將全縣1200多個農村供水點接入系統,實現水質、水壓、流量的24小時在線監測。湖北武穴引入數字孿生技術,在總控室即可遠程監控制水全流程,實現管道破損秒級定位、快速搶修。這種數據跑腿、智能決策的模式,不僅提升了應急響應能力,也極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與安全感。 從被動修到主動防的民生溫度。農村供水的最終落腳點是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飲水安全等事關民生福祉的治水工作念茲在茲,常常深入農家擰擰水龍頭、嘗嘗水味道。為了讓群眾吃上放心水、干凈水、安全水,各地正推動服務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水利部門聯合當地駐村工作隊,組建了12支“供水服務先鋒隊”,定期深入偏遠村落開展設備巡檢、水質檢測和用水宣傳。廣東云浮羅鏡鎮推動各村將自來水管網管護責任納入村規民約和互助工作隊職責,并創新實施自來水管網巡查管護“積分制”,群眾參與管網管護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開展日常巡查200多次,發現滲漏等問題30多宗,處理率達到100%。變事后維修為事前預防,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服務,真正實現了“小問題不出村、大問題有人管”。 從“有水喝”到“喝好水”,一字之差,折射的是中國鄉村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農村供水的升級,不僅是技術的迭代、設施的完善,更是發展理念的躍遷,它以數智化為筆,以民生需求為墨,繪就了一幅城鄉融合、服務均等的幸福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