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寒露凝秋色,奮進正當時》☆
金風玉露,秋光瀲滟。10月8日,我們迎來了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寒露。此時節,露水漸寒,秋意由清雅轉向深邃,北方層林盡染,南方桂香浮動,天地間一派“秋果垂垂壓樹低”的豐饒景象。寒露,不僅是一個氣候轉換的信號,更是一曲對耕耘的禮贊、一聲對冬藏的提醒,承載著古人觀天察地的智慧,也啟示著我們于時序更替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以“寒露腳不露”的千年智慧,筑牢全民健康基石。民間素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古訓,這樸素的諺語蘊含著順應天時、預防為先的健康哲學。寒露之后,寒氣增長,晝夜溫差加大,是流感、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高發期。這提醒我們,公共健康服務必須跑在天氣變化前面。各地應積極開展“健康送秋風”等主題活動,組織社區醫生、志愿者深入基層,為重點人群提供防寒保暖指導和免費體檢;媒體平臺需加強節氣健康科普,從合理膳食到適度鍛煉,引導公眾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將關愛融入細微之處,為社會的平穩運行筑起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安然度秋,活力滿滿地迎接后續的挑戰。 以“菊有黃華”的文化意象,涵養砥礪奮進品格。寒露三候,“菊有黃華”是此時最亮麗的精神標識。當百花斂色,菊花卻凌寒傲霜,恣意盛放,這不僅是自然的奇觀,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隱喻與精神激勵。在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諸多挑戰與難關,正需要發揚菊花這種不畏嚴寒、堅韌不拔的品格。各行各業都應從中汲取精神養分,在科技攻關的“深水區”敢闖敢試,在產業轉型的“陣痛期”堅守創新,在服務群眾的“第一線”默默奉獻。要將這種節氣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課堂與團隊建設,通過組織賞菊、詠菊等雅集活動,潛移默化地錘煉意志,激勵全體勞動者以最美的奮斗姿態,在各自的賽道上“凌霜”綻放,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 以“秋收冬藏”的時序邏輯,激活城鄉消費潛能。寒露時節,正值晚稻收割、柑橘轉黃、螃蟹最肥美的時節,是“秋收”的高潮,也為“冬藏”與消費開啟了序幕。這天然的“時間窗口”,是拉動內需、促進增收的黃金期。我們應巧打“季節牌”“特色牌”,大力培育“寒露經濟”。線上,可依托電商平臺開展“金秋蟹禮”“地道風物”等主題促銷,培育一批新農人主播,將時令鮮品直達城市餐桌;線下,可策劃鄉村美食節、田園采摘季、秋日露營等體驗活動,吸引市民下鄉感受豐收喜悅。此舉既能打通“從田間到舌尖”的快速通道,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也能滿足城市居民對高品質、季節性產品的需求,形成供需兩旺的良性循環,為全年經濟沖刺注入一股來自田野的、鮮活而強勁的“秋日動能”。 時節不居,步履不停。寒露的到來,如同一聲清冽的號角,提醒我們收獲之后當思積淀,寒意初顯更須向前。讓我們攜著這份秋日的沉淀與從容,在奮進的新征程上,踏霜而行,步履堅定,共同迎接下一個收獲的季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