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月滿中華,讀懂月光里的奮進力量》☆
桂香漫過街角時,10月6號的月光已悄然鋪展——這一天,正是承載千年情愫的中秋節。中秋皓月懸于天際,照見中華民族最溫暖的文化約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當清輝與人間煙火相融,中秋節早已超越節日本身,成為涵養價值、傳承文明、凝聚力量的文化紐帶,在時代風華中傳遞著向上向善的磅礴能量。 讀懂中秋,要先品悟那縷穿透千年的團圓暖意。從《詩經》中“月出皎兮”的悠遠吟唱,到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祈愿,月亮自古便是“回家”的信使,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重要論述的生動注腳。每逢中秋,超市貨架前,人們仔細挑選家鄉味的月餅,想讓家人嘗到熟悉的香甜;在外奮斗的游子們對著屏幕與親人共賞同一輪圓月,把“一切安好”的牽掛融進月光;醫院病房中,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把對家人的思念悄悄藏進白大褂的口袋——這些平凡卻溫暖的場景,無不詮釋著“孝親敬長”與“人民至上”的深情交融。如今,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新風尚浸潤下,中秋的團圓早已從小家圍坐的溫情,延伸為社區鄰里的互助、志愿者對孤寡老人的陪伴,讓傳統美德成為維系社會倫理的柔韌紐帶,將溫暖傳遞到每個需要關懷的角落。 讀懂中秋,要細察那些在創新中生長的文化密碼。祭月時擺放的瓜果糕點、掰開月餅時溢出的甜香、燈籠下猜謎時的歡聲笑語,這些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傳統習俗,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指引下不斷煥發新生。老字號作坊里,老師傅們堅守古法工藝,慢火熬制糖漿、手工包裹餡料,讓五仁月餅里滿是時光的醇厚;年輕創客們則跳出傳統框架,研發出低糖低脂的文創月餅,餅皮上印著嫦娥、玉兔的卡通圖案,還搭配著可降解的環保包裝,適配現代人的健康生活與環保理念。院子里,老人們用彩紙、竹篾親手制作燈籠,燈壁上貼著“床前明月光”“明月幾時有”的詩句,點亮燈籠的瞬間,詩詞誦讀聲與歡笑聲在校園里久久回蕩。城市廣場上,一場場中秋詩會吸引著市民駐足,有人朗誦經典詩詞,有人分享自己的中秋故事。傳承從不是對過去的刻板復刻,而是讓文化根脈在生活場景中自然生長,讓人們在動手體驗、互動參與中觸摸文化的溫度,筑牢內心的文化自信。 讀懂中秋,更要體味那腔“家國同構”的精神力量。正如杜甫“月是故鄉明”的眷戀穿越古今,今天的月光下,依然有無數人為了“大家”的安寧,暫別“小家”的團圓。邊防哨所里,戰士們裹緊大衣,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月光灑在他們的肩章上,映出守護萬家燈火的赤誠;航天城里,嫦娥探月團隊的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忙碌,電腦屏幕上的數據與窗外的月光交相輝映,他們用智慧與汗水探索月球奧秘,為國家航天事業添磚加瓦;鄉村田野間,駐村干部踩著秋露奔波在農戶家中,筆記本上記滿了村民的需求,他們把對家人的思念化作幫扶的動力,助力鄉村振興的腳步穩健前行。“小家”的團圓與“大國”的奮進始終同頻共振:無數人把對家人的牽掛藏進崗位,在各自的領域默默奉獻,換來了國家的安定祥和;而日益強盛的祖國,又為每個家庭的團圓提供了最堅實的港灣。“舍小我入大我”的奉獻精神,讓中秋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中秋的意義從不止于一塊月餅、一輪圓月。它是涵養價值觀的生動課堂,是傳承文明的鮮活載體,是凝聚力量的精神坐標。讓我們在月光中堅守文化根脈、厚植家國情懷,把節日的溫暖與力量,化作書寫民族復興華章的奮進腳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