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鎮(zhèn)《以文明互鑒之筆 繪就文化繁榮中國畫卷》☆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近日,以“文明互鑒推動文化繁榮”為主題的廣州國際研討會成功召開,近110位中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未來。這場思想盛會不僅是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地實踐的生動縮影,更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回應“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讓文化繁榮的中國動能跨越山海、輻射全球,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注入強勁力量。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錨定文明發(fā)展航向。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文明面臨何去何從的關鍵抉擇。習近平文化思想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要義,精準把握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深刻回應人類共同訴求,為破解文明難題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洪大用深刻指出,這一思想清晰闡明“文明相處之道在于尊重而非對抗”,從根本上廓清了文明交往的認知誤區(qū);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堅守魂脈、賡續(xù)根脈”,為在互鑒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明路徑;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提出“高校文化傳播新路徑”,推動思想落地轉化為具體實踐。從理論闡釋到實踐探索,習近平文化思想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蓬勃生機,為文化強國建設筑牢根基,更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烏茲別克斯坦代表的積極評價,正是這一思想國際影響力的生動見證。 以對話合作破解文明發(fā)展難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文明交流的永恒追求,更成為此次研討會的廣泛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志強明確指出,“中華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壯大”,深刻揭示文明發(fā)展不能閉門造車、孤立前行的客觀規(guī)律。從《文明發(fā)展論》智庫報告發(fā)布為文明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到各分論壇圍繞文明議題深入研討凝聚思想共識,再到中烏合作實踐為文明互鑒提供鮮活案例,一系列成果充分證明,文明互鑒不是簡單的“各說各話”,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榮。這種深度對話與務實合作,不僅為中國文化繁榮注入活力,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了文化根基。 以媒體教育筑牢文明互鑒根基。推動文明互鑒常態(tài)化、長效化,離不開堅實載體與有力支撐。此次研討會清晰勾勒出媒體與教育“雙輪驅動”的發(fā)展路徑,為文明對話搭建起穩(wěn)固橋梁。新華社社長傅華提出“深化思想宣傳、講好交流故事”,明確媒體作為“文明信使”的職責使命,強調要通過生動敘事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讓文明互鑒之聲傳得更開、更遠;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聚焦“凝練中國經驗、構建自主話語體系”,指出高校要發(fā)揮學術優(yōu)勢,為文明互鑒提供理論支持與人才保障。更值得關注的是,研討會將“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納入議題,以前瞻視野把握技術變革趨勢,讓文明對話借助科技力量煥新升級,推動文明互鑒的橋梁越建越寬、越走越實。 一場研討會,既是思想交流的平臺,更是行動實踐的起點。此次廣州國際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彰顯真理力量,更以實際行動為文明互鑒寫下生動注腳。當前,文化繁榮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識,當文明互鑒的思想火種照亮更多國家,當交流合作的橋梁連接更廣世界,中國必將以更主動的姿態(tài)推動文化繁榮、參與文明對話,與世界各國一道,在共建共享中繪就人類文明更加美好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