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釋放數字消費“大禮包”,讓美好生活動能更足》☆
近日,商務部等8部門出臺《關于大力發展數字消費共創數字時代美好生活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界定數字消費,聚焦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清晰勾勒出數字消費核心版圖,從4個方面提出14項具體任務。 據商務部測算,2024年我國居民數字消費規模23.8萬億元,相當于當年居民消費的44.2%,數字消費成為消費新的增長點。此次“大禮包”政策出臺,促進數字消費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以多元化供給對接民生需求,實現消費升級與美好生活同頻共振。 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重塑消費增長邏輯。《指導意見》首次明確界定數字消費概念,既有智能手機、手表等“看得見”的實體產品,也涵蓋在線教育、智慧醫療等“摸不著”的數字服務,不僅激活消費市場活力,更反向推動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迭代更新,改變了依靠低端產能擴張或資源消耗拉動市場消費的增長模式,激活高端產能,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融合、同向共進。 從“基礎滿足”到“體驗適配”,倒逼消費供給提質。過去的消費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普適化、標準化的需求為核心,更有甚者,部分行業龍頭企業憑借市場優勢故步自封,通過壟斷擠壓中小創新企業生存空間,導致市場供給同質化嚴重,這種供需錯配,消費市場雖有增長,卻顯得略有疲軟。《指導意見》聚焦不同群體需求差異,既支持“數字國潮”品牌打造個性化產品,又推動適老化數字服務落地;既通過“AI+文旅”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又依托智慧便民平臺優化日常服務效率,推動消費產品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轉變,更讓消費市場有規模更有質量,為經濟增長注入鮮活動力。 從“底線監管”到“開放賦能”,優化消費生態環境。傳統的監管模式往往聚焦于風險防控和底線約束,部分領域還存在規則模糊、流程繁瑣等問題,中小企業試錯成本高,市場活力難以持續釋放。而《指導意見》打破了這一局限,通過支持企業與行業組織制定數字產品服務標準,為創新劃定清晰邊界;依托公共數據與企業數據融合機制開放接口,降低技術應用門檻;探索“大數據+信用”智慧監管模式,將信用認證轉化為企業的創新底氣,讓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都能安全、便捷參與市場競爭。最終,監管不再是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而是護航創新的“堅實后盾”,既激活了市場主體活力,更優化了數字消費生態,讓數字消費在規范中邁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場政策驅動的變革,必將讓數字消費這片沃土孕育出更蓬勃的活力,讓智慧美好便捷生活觸手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