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沃野繪新卷,奮進著華章》☆
金秋時節,神州大地稻浪翻滾、瓜果飄香,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三農”戰線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與誠摯問候,這聲問候,既是對億萬農民辛勤耕耘的最高禮贊,也是向“三農”事業發出的奮進號角,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從“民以食為天”的千年古訓,到“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課題”的深刻論斷,重農固本始終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的根基。當前,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愈發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這一重要論述為“三農”工作錨定了根本方向。“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始終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5年夏糧再攀新高,創下歷史第二高產紀錄,早稻產量達570.3億斤,秋糧面積穩中有增。這份亮眼的“豐收答卷”,是數億農民躬身田間的汗水結晶,是農業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的智慧成果,更彰顯了黨中央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力。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就是守住國家發展的“壓艙石”,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堅實根基。 科技為翼,方能振翅高飛。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科技進步,科技創新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在黑龍江建三江農場,北斗導航拖拉機精準作業,無人插秧機穿梭田間;山東壽光蔬菜小鎮的玻璃溫室里,植物工廠技術讓番茄年產量大幅高于傳統種植;廣東佛山農科所的基因編輯抗病蔬菜,能顯著減少農藥使用;江蘇的智能溫室種植項目,也憑借精準調控實現了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雙重提升。這些鮮活場景,勾勒出智慧農業的生動圖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五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實現顯著提升,良種覆蓋率也始終保持高位。2017-2025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累計支持建設4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省市縣多級產業園蓬勃發展。科技創新正重塑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加速轉型,讓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煥發出蓬勃生機。 城鄉融合,共繪富裕圖景。鄉村振興不僅要物質豐裕,更要城鄉協調發展。如今,農村公路總里程超464萬公里,自來水普及率達94%,衛生廁所普及率約76%,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城鄉發展差距持續縮小。各地創新實踐百花齊放:四川成都以“非標民宿+體驗農場+特色餐飲”融合業態,帶動400余人就業,年營收超1億元;江蘇通過“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四季村晚”等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廣東清遠以“黨建+網格化”治理模式,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這些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紅利,為共同富裕寫下生動注腳。 從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到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跨越,中國特色“三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錨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標,以科技賦能農業,以融合推動發展,讓田野更富生機、鄉村更具魅力、農民更有奔頭,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