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耕耘沃土,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金秋送爽,五谷飄香,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三農”戰線工作者致以了節日祝賀與誠摯問候。不僅傳遞著黨中央對億萬農民的深情掛念,更彰顯了“三農”工作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今年我們克服了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實現了夏糧穩產、早稻增產,糧食有望再獲豐收”。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是政策支持、科技賦能和億萬農民辛勤耕耘的共同結晶。 政策引領,筑牢大國糧倉根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穩住農業基本盤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公開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高水平農業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實施方案》……這些政策導向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政策引領下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到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從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到稻谷補貼,一系列中央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構成了支持農業發展的堅實保障。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重塑生產范式。“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今,農業生產方式正發生深刻變革,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超過8.6萬個。智慧農業的發展改變著傳統農業面貌,無人機在麥田噴灑農藥,智能水肥一體機在果園中進行精確灌溉施肥作業,無人插秧機在水稻田間自動插秧.....這些“黑科技”的廣泛應用,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了硬核支撐。面向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培育數字農業新業態,發展智慧農場、農產品電商、共享農業等新模式,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產業融合,激活鄉村發展動能。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各地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讓鄉村經濟活力充分釋放。貴州省冊亨縣積極探索“林光互補,農光互補”等“光伏+”復合利用模式,實現土地綜合利用和群眾增收雙贏,江蘇省泰州市祁巷村以“產業共建—環境共治—文化共享”為路徑,“農文旅”融合激活了消費新活力。實踐表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創新業態模式。未來,仍需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協同和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融合走向更廣范圍、更高層次,讓鄉村經濟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豐收節的歡慶背后,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圖景。讓我們攜手共進,繼續耕耘沃土,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共同譜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壯麗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