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豐收節里話振興,共赴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
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是對三農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指引。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農業問題,而是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性命題。唯有讓鄉村真正活起來,讓農民真正富起來,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躍遷。農業的本質是對自然的順應,而現代化則是用科技打破自然的束縛,讓科技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心骨”,將傳統經驗轉化為精準調控,推動農業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出擊。近年來,我國以良種、智能農機、數字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耕插上科技翅膀。河南商丘在夏糧生產中依托物聯網傳感器與衛星遙感,農民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病蟲害,精準施肥施藥,既將干旱影響降到最低,畝均還增產8%;山東壽光“無人蔬菜大棚”靠AI算法調控溫濕度,實現播種到采收全流程自動化,全年產量提升30%以上。這些實踐不僅改寫了農業靠天收的舊邏輯,更以科技為糧食安全筑起硬核防線。 從“種得好”到“賣得好”的升級。豐收的意義,從來不只停留在產量數字上,更在于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要跳出“重種植、輕營銷”的局限,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農業價值鏈,讓農產品身價倍增。浙江安吉依托“白茶之鄉”品牌,搞起茶旅融合,借直播帶貨、茶園研學激活新業態,白茶線上銷售額同比增45%,還帶動周邊民宿、餐飲收入翻番;黑龍江五常突破原糧銷售模式,向稻米文創、稻田藝術節、有機認證延伸,五常大米品牌價值破千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五年兩位數增長。顯然,只有打通種與賣的壁壘,才能讓豐收的果實真正裝滿農民的錢袋子。 從“空心村”到“新農人”的復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土煥活,核心在新鮮血液。從曾經的“空心村”到如今“新農人”蓬勃涌現,是政策扶持與創業環境優化催生的人才回流潮,更是鄉村從沉寂走向活躍的轉折點。如今,越來越多青年帶著技術與理念返鄉,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四川大涼山90后大學生組建“云端農場”團隊,借短視頻推廣高山農產品,一年就幫當地蘋果、花椒銷售額破5000萬元,帶動200余戶脫貧戶增收;江蘇南京江寧區靠“鄉村創客計劃”,為返鄉青年提供孵化、培訓與金融支持,涌現出數字農匠、田園設計師,讓傳統村落變身網紅打卡地。這些新農人不僅帶回了活力,更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讓鄉土重煥往日生機。 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從科技強農到產業興農,從政策惠農到人才助農,今天的中國鄉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的節日寄語,既是對過往成績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征程的動員。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不僅是對豐收節的最好慶祝,更是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堅定承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