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以人民為中心,書寫新時代民政工作新篇章》☆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廣大民政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深厚的為民情懷扎實做好民政工作,奮力書寫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新篇章”。 關心民生,民政服務有“溫度”。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從鄉里鄉親的“雞毛蒜皮”、到鄰里街坊的“芝麻小事”,這些涵蓋福利、慈善、救助等內容的“零零碎碎”,看似細微,實則件件關乎民生溫度,事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堅持人民至上,既是我們黨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重要法寶,也是永葆青春活力的力量源泉。前進道路上,各級民政部門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深化改革創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老百姓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不斷納入工作日程,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社會參與體系,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積極主動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兜底保障,民政業務有“精度”。為政貴在行,民生重在實。民政工作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廣泛,是社會建設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工作。其中養老服務更是關鍵的民生與民心工程,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國事”。各地正積極探索有效模式:江蘇逐步完善老齡政策體系,提升醫療保障水平,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陜西千陽敬老院通過功能升級,打造“醫療+康復+文娛”全鏈條服務;湖南湘潭加快“時光守護”認知癥照護床位建設與助餐服務推進,切實解決居家老人實際困難。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踐行“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憂民意識,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網絡,培育建好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大力發展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上門服務,鞏固居家養老服務基礎地位,真正把兜底保障工作做精、做細、做實。 深化治理,民政事業有“深度”。“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從“坐等上門”“人找政策”,進一步向科技賦能、“政策找人”、“主動發現”轉變,加強民政信息化建設,依托大數據平臺,融合民政各類業務系統,搭建統一高效的數智化平臺,為基層民政工作賦能增效。上海探索出“物業+養老”模式,解決老人當下照護難題,借全市平臺構建長效保障網;浙江江山共享食堂,用“刷臉支付+送餐”破解“吃飯難”問題,靠“好管家”平臺謀長遠服務;江蘇灌南盤活資源補養老設施短板,建城鄉服務網絡。當前,民生事業生機勃勃,蘊藏著巨大能量,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領域孕育著豐富的創新創業機會。各地民政部門要因地制宜實施民生改革,以治理深度夯實民生厚度,不斷提升民政工作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讓民生福祉更可持續、更具“深度”。 大道如砥,不負人民。扎實做好民政工作不僅是一項使命,更是一份責任。基層干部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創新的舉措,帶著服務的溫度、業務的精度、事業的深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讓群眾的笑臉成為工作中最美的風景線,共同譜寫新時代的幸福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