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齊聚西子湖畔,奏響全球綠色發展交響曲》☆
國新辦16日舉行的發布會披露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于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舉辦。當全球生態治理的“北京時間”再次于世界舞臺響起,一曲綠色發展的交響詩篇正在西子湖畔徐徐展開。這不僅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卓越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是一次東方智慧與全球愿景的深度對話。從煙波浩渺的西溪濕地到巍峨壯麗的昆侖山脈,中國正以科技為筆、以山河為卷,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書寫為波瀾壯闊的實踐史詩。這場十年一度的盛會,必將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鐫刻下深刻而輝煌的“中國印記”。理念互鑒,東方智慧拓展文明新境。當全球生態治理站在十字路口,中國以深厚的文明積淀與創新實踐為世界提供新思路。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選擇在中國杭州舉辦,不僅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認可,更是對東方“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生態智慧的深度認同。中國早在1973年便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五十年來,從建立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亞洲之首)到推動國家公園體系與生態紅線劃定,中國將傳統生態哲學與現代治理理念融合,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模式。此次大會發布的《杭州戰略行動計劃》與《杭州宣言》,不僅是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圈保護區發展的路線圖,更是中國向世界傳遞的“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的具象化。中國通過科技賦能、制度創新與文化傳承的三維聯動,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可協同共進,為發展中國家破解“增長與保護”的悖論提供了中國方案。科技賦能,天空地網構筑生態屏障。中國科學院牽頭構建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如同為地球生態系統安裝了“智慧眼”與“靈敏耳”。44個國家級野外臺站、覆蓋獸類鳥類至微生物的全域監測體系,不僅精準捕捉藏羚羊種群復蘇、長江江豚嬉戲的身影,更通過大數據分析揭示生態演變規律,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提供關鍵科學依據。在技術應用層面,中國率先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與智能終端識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這些技術不僅服務于中國生態保護,更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平臺向全球推廣,成為“智慧保護區”建設的范本。此外,科技戰略咨詢同樣彰顯中國擔當。從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摸清生態本底,到為生態紅線劃定、長江禁漁等決策提供智庫支持,中國正以科學理性精神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新疆荒漠生態修復、海洋牧場建設等案例,更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命運與共,多元合力書寫未來宣言。生態文明建設絕非單一國家之責,需凝聚各國政府、科研機構與公眾的合力。中國通過“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聯動多方主體:政府劃定政策框架,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撐,民間力量參與低碳實踐。浙江與螞蟻森林發起的“零碳辦會”活動吸引335萬人參與,積累碳匯4452噸,正是全民參與生態治理的生動注腳。國際協作層面,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從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落地,到發起“深時數字地球”等國際科學計劃,中國始終堅持以開放姿態分享技術經驗。本屆大會吸引150余國4000名代表參會,將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上參與范圍最廣的盛會之一,彰顯中國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決心。農業農村部“保護與發展并重”、國家林草局“天空地監測體系”、生態環境部“紅線監管平臺”等多元實踐,共同織就一張生態保護網。 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是中國獻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份厚禮。它不僅是展示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文明互鑒的橋梁。中國以科技為槳、理念為帆,在生態治理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向世界證明:保護與發展絕非零和博弈,而是一場互利共贏的征程。當《杭州宣言》的回聲響徹世界,人類或將迎來一個更具韌性、更富生命力的綠色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