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鎮《以法規之筆繪就住房租賃安居圖景》☆
住房租賃市場平穩有序,事關民生福祉,更是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一環。日前,國務院正式公布《住房租賃條例》,自2025年9月15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住房租賃活動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住房租賃市場從野蠻生長邁向規范成熟的新階段。 《條例》直面我國住房市場發育不成熟、不規范的現象,做出有的放矢的制度安排,規范了住房租賃活動,維護租賃雙方的合法權益,穩定租賃關系,對于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具有重大意義。這部條例的出臺并非簡單的政策補位,而是回應租房安居民生訴求、破解市場亂象的關鍵舉措 ,為租住群體吃下“定心丸”。 筑牢安全底線,讓租客住有所安。《條例》從居住硬件安全與權利保障兩方面,為租客構建“雙保險”。在硬件安全上,明確用于出租的住房需符合建筑、消防、燃氣、室內裝飾裝修等強制性標準,嚴禁將非居住空間單獨出租,同時要求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劃定單間租住人數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積,從源頭杜絕隔斷房帶來的消防隱患。在權利保障上,要求出租人與承租人實名簽約,配合承租人核實房源信息,同時未經承租人同意,不得擅自進入租賃住房,充分尊重居住隱私。承租人也需履行安全義務,不得損壞消防設施、改動承重結構或私拉水電氣管線,形成“出租方盡責、承租方守規”的安全共治格局。 劃清經營紅線,讓市場行穩致遠。近年來,住房租賃市場在滿足人民群眾居住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在一段時期內,由于信息不對稱,租客在租賃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部分房東在租賃期內單方面提高租金,合同到期后無合理依據克扣押金,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對房屋設施進行所謂“檢查”以達到克扣押金的目的。一些房屋租賃中介平臺為吸引流量,發布虛假房源信息,誘導租客簽訂不平等合同。更有甚者,部分非法中介收取高額中介費用后失聯跑路,給租客造成經濟損失。此類行為不僅嚴重侵害了租戶的合法權益,對住房租賃市場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破壞,也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針對住房租賃企業與經紀機構的經營亂象,《條例》構建全流程規范體系,堵住監管漏洞,明文規定收取押金時必須在合同中明確數額、返還時間及扣減情形,嚴禁無正當理由扣減押金,同時要求經紀機構在租房平臺上發布的房源信息需真實準確完整,轉租企業須設資金監管賬戶,租金收付通過該賬戶。此外,自然人轉租達規模參照企業管理,避免“個人化經營”規避監管的情況,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均在規范框架內運營。 織密監管網絡,讓治理精準有效。住房租賃市場的規范運行,離不開全方位、多維度的監管體系支撐。《條例》第五章專門構建了“政府協同+平臺賦能+行業自律”的立體化監管框架,將監管觸角延伸至市場運行的每個環節,破解了以往“多頭管、管不好”的治理難題。《條例》要求設區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住房租金監測機制,定期公布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住房的租金水平信息。這一機制不是簡單的數據統計,而是通過透明化的租金數據,為市場主體提供價格參考,有效遏制資本惡意炒作、哄抬租金價格的不正當行為。此外,條例明確的信用評價制度,將住房租賃企業、經紀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記入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這種“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能倒逼市場主體主動規范經營,從源頭減少“黑中介”的生存空間。 《住房租賃條例》的實施,是推動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條例以剛性制度為支撐,有效治理群租房亂象,破解押金退還難題,用精準監管守住租金安全的底線。這背后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安穩的屋檐,用“安居”托起“樂業”,匯聚起奔向美好生活的力量,這正是條例超越條文的深層價值,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溫暖注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