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街道《“橋”見常泰跨江融合發展新圖景》☆
9月9日,常泰長江大橋正式通車,這條鋼鐵長虹,不僅刷新了四項世界首創設計,更以技術突破詮釋了“中國橋梁”建設的硬實力,為長三角跨江融合發展增添了一條新動脈。 放眼長三角,這片總量超33萬億元的經濟熱土,其活力的本質就在于連接與融合,作為織密區域交通網、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催化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一環,常泰長江大橋不僅是交通工程建設的一座豐碑,更是跨江融合發展信心的生動寫照。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進程中,在橫臥江面全長10.03公里的“鋼鐵巨龍”上,“龍城”“鳳城”從隔江相望到雙向奔赴的發展新圖景正徐徐鋪展。 協同發力,激活跨江融合“新引擎”。今年以來,圍繞“十五五”期間強化規劃頂層設計,常州高新區和泰州泰興市兩地召開常泰跨江座談會,多部門及兩個橋頭板塊進行深入座談交流,實現規劃同圖、政策同頻,體現出兩地政府協作的“新常態”。從公交線路的“統一設計”到營商環境優化,從行業產業增量空間到生產生活性服務業交流交融,兩地著力探索更深層次的跨江融合機制,推動“單獨規劃”轉變為“協同發力”,讓跨江融合的優勢變量變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增量。把握好政府推動、市場主體、重點突破、互利共贏的原則,推動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打造跨江融合試點示范、構建協同創新合作機制,以更加完善的體制機制激活內生動力,探索更具創新性、引領性、探索性的融合發展新路徑,常泰攜手,正書寫著新時代龍鳳齊翔的高質量發展新篇。 紐帶融合,打開區域發展“新格局”。交通格局的“革命性變化”,帶來的是區域經濟社會的“革命性變化”,尤其是在長三角經濟一體發展的今天。作為激活區域發展的“時代紐帶”,常泰大橋打通了江蘇中軸線,助力長三角交通網絡實現“升級”,為長三角“一小時通勤圈”提供了堅實的物理依托,通勤距離的縮短正加速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常泰及周邊區域的流動,為新能源、新醫藥等優勢產業的“強強聯合”破除壁壘,為泰州、常州乃至蘇中、蘇南更廣闊區域的深度協作創造新機遇。進一步加強跨地合作、突出比較優勢、優化發展布局,構建互補產業體系,當常州的創新資源和先進管理經驗更為順暢地“北上”泰州,當泰州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與廣闊的發展腹地便捷地“南下”對接,南北聯動、各展所長的跨江“牽手”有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為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互聯互通,點亮常泰群眾“新生活”。對常泰居民來說,大橋通車意味著生活方式的革新。常泰毗鄰公交85路同步開通,4元一票制、高峰20分鐘一班的頻次,讓“早吃泰州早茶,午游常州恐龍園”的跨城生活成為可能,“20分鐘朋友圈”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更將推動兩地文化交流和消費市場融合。常泰兩地地緣相近、文緣相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鄭板橋故居底蘊深厚、溱湖濕地風光秀麗、環球港消費市場活力四溢、恐龍園主題公園創意未央,如今飛虹架天塹,將泰州獨特文化送達江南,也將“龍城”風韻拉到泰州市民跟前。錨定“互為客源地”“共拓大市場”目標格局,整合文旅資源優勢、共同策劃旅游路線、探索建立區域聯動的旅游消費機制,讓“文旅休閑明星城市”和“幸福水天堂”產生疊加效應,必將推動兩地向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縱深拓展。 從汽渡擁堵的舊常態到出行通達的新圖景,常泰大橋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交通工程本身,它既是一座發展之橋,更是一座信心之橋,傳遞著常泰兩市跨江相擁、同城發展的精神力量,推動著我們奔赴更加壯闊的發展新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