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街道《守護“藍天精靈”,構建生態友好家園》☆
近日,國家林草局、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等17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為期3年的專項行動,通過多部門協同作戰,持續加強鳥類保護和監測,堅決打擊非法捕獵販賣鳥類行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鳥類保護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野生鳥類作為"藍天精靈",既是生態系統的"晴雨表",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守護它們,需要我們以生態自覺為筆、以法治利劍為墨、以科技創新添彩,共同繪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美好畫卷。 擔起生態之責,深層次認清野生鳥類的重要性。一只杜鵑一年能吃掉5萬條松毛蟲,一只雨燕一個夏季可消滅上百萬只蚊子——這些被獵捕的"籠中鳥",實則是農田的"免費植保員"、森林的"生態工程師"。數據顯示,我國4條候鳥遷飛通道覆蓋1140處重點區域,這些遷徙的"生態使者"在傳播種子、調節蟲害、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8月27日,全國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推進會上發布的寧夏黃河濕地蒼鷺幼鳥被非法掏窩販賣案中,6000多枚不同類型的鳥蛋“人為消失”,意味著濕地生態系統可能失去了一批重要的"調控員",進而引發蟲災、水患等連鎖反應。正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所揭示的,保護鳥類不是抽象的環?谔,而是關系糧食安全、氣候調節、生態平衡的"民生工程"。當前,我們亟需解決的是要建立多部門、跨省域的候鳥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在盡可能多的重點區域內推廣"紅外相機”“無人機巡護"等智能監測系統,通過科技賦能讓每片棲息地都成為鳥類的"安全區"。 揮動司法之劍,全方位斬斷非法組織的利益鏈。當天津鳥販把"警示牌"變成野生鳥類"價目表",當遼寧山林中電子誘捕器播放著凄厲的鳥鳴,當快遞箱里蜷縮著失去自由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這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正在撕開非法獵售野生鳥類產業鏈的黑幕。面對"捕鳥-孵化-運輸-販賣"的黑色產業鏈,不但要用法治重拳形成震懾,更要通過機制創新顧及長效管護。2023年的12月,銀川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特大非法獵售鳥類案堪稱典范:不僅對5名違法犯罪分子判處有期徒刑,更通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追繳190余萬元生態賠償款用于鳥類救助。這種"刑事打擊+生態修復"的司法模式,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今后,我們還應進一步建立"捕運售購養"全環節證據鏈標準,酌情推行"生態損害賠償黑名單"制度,讓違法者在更多層面付出更長遠代價,倒逼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動員全民之力,多渠道匯聚群防群治的金點子。維護生態環境的長治久效只有在全民參與的浪潮中才能得以真正實現。天津市在花鳥市場整治中發動商戶擔任"義務監督員",海南三亞通過"護鳥志愿者積分"兌換景區門票,這些接地氣的做法證明:群眾中蘊藏著保護生態的磅礴力量。我們不妨考慮從三方面著力:在傳播端,制作"常見鳥類識別口訣"短視頻,用"拍鳥不如護鳥""養寵不選野鳥"等直白口號替代生硬法條;在參與端,社區可組建"銀發護鳥隊",學校可開展"候鳥遷徙追蹤日記"等活動,讓保護意識像蒲公英種子般散播;在激勵端,可推廣"線上舉報-快速核查-實質獎勵"即時反饋機制,開發"護鳥地圖"小程序等,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移動的"鳥類衛士"。當人人都能認出蒼鷺的羽色、聽懂畫眉的鳴叫、制止張網捕鳥的行為,就沒有破不了的"鳥案",沒有護不住的"飛羽"。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守護“藍天精靈”刻不容緩。讓我們以法律為盾、科技為眼、民心為巢,為這些會飛的"生態標點"留出自由呼吸的空間——畢竟,當最后一只鳥的翅膀停止扇動,人類聽到的將是自己孤獨的回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