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竹鎮《人工智能“火力全開”,引領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從技術探索邁入規模發展的新階段。這背后是政策體系的持續完善、應用場景的深度拓展,以及對風險挑戰的積極應對。 機制建設成效顯著。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國務院出臺專項意見,明確到2030年智能經濟成為重要增長極的目標,形成戰略升級脈絡。地方創新活力迸發,溫州成立全國首個市級人工智能局,深圳龍崗區設立人工智能(機器人)署,今年以來27個GDP萬億城市中20個發布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的專項政策,構建起從國家戰略到區域試點,直至產業落地的協同框架。目前已建成11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17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推動核心產業規模2025年突破1.3萬億元,較2024年增長28%。 重塑經濟社會圖景。產業領域,上海推動集成電路等行業落地工業小模型,廣州主攻汽車電子領域垂類大模型,AI 賦能讓制造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民生服務中,成都三年內將培育240個基礎教育AI應用場景,西安計劃2027年實現中小學AI課程覆蓋率超70%。醫療領域,北京啟動“人工智能+醫藥健康”行動,預計產出30個以上創新產品。農業方面,智能農機和無人機加速普及,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積極應對風險挑戰。2025年7月LV近42萬香港客戶資料外泄,涉及護照號碼等敏感信息,暴露AI時代數據保護的脆弱性。與此同時,算法倫理困境顯現,深度偽造技術沖擊“眼見為實”的認知基礎,催生新型詐騙風險。核心技術上,芯片等關鍵領域仍存“卡脖子”風險,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亟待解決。對此,我國已構建多層次治理體系。2025年9月實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通過強制性標識重塑數字信任。從2023年1月《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的實施,到2025年9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正式生效,兩年內形成覆蓋技術、服務、內容的全鏈條規范。這種“發展中規范”的治理思路,為平衡創新與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5000家企業是質量提升的起點,未來需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在制造、醫療等領域培育更多標桿場景,同時強化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推動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