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守護飛翔的詩篇,共筑人鳥和諧新家園》☆
掠過天際的翅膀,是大自然最靈動的詩行;回蕩山林的鳴唱,是生態系統最動人的樂章。2025年9月8日,國家林草局聯合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等17個部門,共同啟動為期三年的打擊非法捕獵販賣鳥類專項行動,以保護鳥類活動、專項打擊和宣傳教育三大任務為支點,撬動全社會共建人鳥和諧共生新格局。這場聯合行動,不僅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級戰略部署,更是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守護藍天精靈、建設美麗家園的堅定決心。 織密“防護網”,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是本次行動的堅實基礎。專項行動規劃了4條候鳥遷飛通道和1140處重點區域的精細化保護藍圖,通過明確責任機構、推進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棲息地修復等舉措,構建起"天上到地下"的全方位防護體系。在鄉鎮層面,我們要將這張國家級"防護網"細化落地:組織護林員、村干部、志愿者成立立體巡護隊伍,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機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業生產區推廣生態友好型種植模式,打造鳥類友好型農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重點區域設置監控設備,實現"人防+技防"有機結合。這些基礎性保護工作既是為鳥類建造安全家園,也是為后續執法行動提供重要支撐,更是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態改善讓群眾感受到環境保護帶來的福祉。 筑牢“法治盾”,守護人鳥和諧共生線是本次行動的關鍵保障。專項行動聚焦團伙化、網絡化犯罪新特點,通過建立健全跨部門協作、快速查處機制,致力于實現"網下網上同步查、源頭末端協同管"的治理新格局。在基層實踐中,我們要讓這面"法治盾"更加堅固:重點在于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織密日常監管網絡;創新推行有獎舉報制度,將公眾的生態關切轉化為參與治理的強大力量;強化對農貿市場、餐飲單位、運輸寄遞等關鍵環節的常態化監督與指導,有效防范和阻斷非法交易鏈條。法治的要義不僅在于懲處,更在于規范和引導。嚴格的執法實踐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普法教育,通過以案釋法,能夠清晰界定行為邊界,提升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從而引導更多人自覺加入愛鳥護鳥的行列,實現"查處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讓法治真正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堅強后盾。 培植“文明根”,滋養全民愛鳥風尚是本次行動的長遠基石。專項行動通過構建全媒體宣傳格局、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創新文化傳播形式等多元路徑,旨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新時代生態文明價值觀。要讓保護意識在基層深深扎根,重在將愛鳥護鳥理念融入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等公共規范;善用榜樣示范引領,通過評選先進、表彰典型匯聚守護共識;巧用文化載體,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鳥類的生態價值與人文之美;更要推動生態價值與民生改善相融合,讓群眾在參與保護、發展生態產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這種潤物無聲的文明培育,本質是推動保護理念從外在約束內化為自覺追求,既能從源頭上減少破壞行為,降低執法成本,更能廣泛凝聚社會保護合力,最終實現從被動遵守到主動守護的根本性轉變。 “防護網”奠定基礎,“法治盾”提供保障,“文明根”滋養未來,這三重維度相互支撐、彼此促進,共同構筑了鳥類保護和生態治理的有機整體。當嚴密的防護減少了執法壓力,當嚴格的執法提升了守法意識,當文明的培育鞏固了保護共識,我們就能真正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讓每一片羽翼都能自由翱翔,需要我們將國家級的生態藍圖轉化為鄉鎮級的生動實踐,用守護藍天精靈的實際行動,共同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動人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