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街道《以產業活水智啟新程》☆
新華社9月8日電,5年來,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從1400余家增長到超5000家,相當于平均約11個小時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誕生,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9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對外發布《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應用場景賦能、關鍵技術供給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并以專欄形式細化明確了研發應用重點方向。 人工智能產業只有厚植在政策的沃土中,才能綻放出絢麗的繁花。從繪制長遠發展的宏偉藍圖,到奠定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以完備的制度推動人工智能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將進一步釋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如今,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飛速發展的跡象肉眼可見,以人形機器人為例,第二屆中國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大會發布的《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52.95億元,占全球約27%;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82.39億元,占全球約50%。從蛇年春晚舞臺的機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莊的機器人馬拉松、浙江杭州的機器人格斗賽……人形機器人正邁向各類“應用場”,以前產品一般兩年迭代一次,現在一年迭代兩次,在具身智能的驅動下,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上,更體現在產業基礎的日益堅實、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上。目前我國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取得突破,自主開源大模型正引領全球開源創新生態,算力基礎設施的規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展望未來,我們要持續做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等“加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領域國際合作與競爭并存,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因此,要在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防范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價值觀誤導、算法偏見與歧視、數據濫用與隱私泄露等風險,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