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鎮《尊師重教,讓教育之光溫暖每寸時光》☆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第41個教師節如約而至。日前,教育部正式啟動第二期“尊師惠師公益行動”,以溫暖有力的實際行動,向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的園丁們致以崇高敬意,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凝聚尊師重教的共識,厚植崇文尚學的社會風尚。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教,是刻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碼。從“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思辨智慧,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深情贊頌,對教師的尊重早已超越禮儀范疇,成為融入民族血脈的精神底色。 崇文尚學是流淌在文明長河中的文化基因。師道尊嚴是中華文化最溫暖的底色,千百年來,這顆文明的火種從未熄滅。從孔子首開私學、有教無類,成為“萬世師表”,到“張良拜師”的謙遜風范、“程門立雪”的求知誠意,再到“時代楷模”張桂梅,用紅色基因鑄就深山里的教育奇跡,尊師重教的傳統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凝聚成重視教育、敬畏知識的價值共識,雕琢著個體品格的溫潤光芒,更托起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尺度。當“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全民共識,當“教育成就未來”化為社會行動,尊師重教已然成為讓千年文脈與時代浪潮同頻激蕩的精神紐帶,成為涵養文化自信、托舉民族復興的文明基石。 教育優先是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人才培養,關鍵在教育,根本在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難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沒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就難以支撐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強盛。近年來,從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到建立健全國家教師榮譽制度,大力培育和弘揚教育家精神,一系列政策舉措落地有聲,持續提升教師的榮譽感與社會地位。這些舉措的背后,是文化的延續,更是教育現代化、人才強國的必然選擇。每一位被社會尊重的教師,都會更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更自覺地扛起“三個傳播”“三個塑造”的歷史使命。 讓尊師重教融入社會日常點滴行動。尊師重教,不止于節日里的一束鮮花、一句祝福,更需融入社會日常的點滴行動、可觸可感的溫暖實踐。一方面,全社會要形成“尊師”的濃厚氛圍,家長多一份理解與支持,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媒體深挖典型、講好故事,讓“最美教師”的感人事跡廣為傳播,各行各業更當以實際行動營造尊師氛圍,讓教師真正成為令人向往、人人敬仰的職業。另一方面,需要制度保障的“硬支撐”,切實解決教師住房、醫療等“后顧之憂”,健全待遇提升機制,完善職稱評聘體系,讓教師安心從教、潛心育人,無后顧之憂地深耕三尺講臺。同時,教師自身也要永葆向上的“內驅力”,以更高標準嚴于律己,堅守師德底線,涵養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境界,真正配得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號。 尊師重教,是文化基因的賡續,更是時代賦予的現實擔當。教師是民族復興的筑夢人,是教育強國的奠基者。新時代新征程上,更應將尊師重教的理念轉化為思想自覺、制度保障與社會風尚,讓教育之光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 |
